当前位置:首页 >> 征稿 >> 征稿快讯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文学写作于我已是一种生活常态”
来源:     2010-2-21 14:52:00
 
 春节前几天,海南日报记者得到我省著名作家和电影电视剧编剧、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晓剑著的6卷本《晓剑文集》,书还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趁着春节假期独居海南,每天得空拜读。看着书中熟悉的人或事,有时哈哈大笑,有时也甚觉苦涩,当然,更少不了低头沉思。年后几天,记者与晓剑展开了一场与春节气氛仍然吻合的散漫对话。

  记者:怎么想起出套《晓剑文集》?

  晓剑:出文集,几乎是所有作家都梦寐以求的,我就是个凡人,当然也不能例外。

  记者:想出书的人多了,为何你能出?

  晓剑:这得归功于南海出版公司的霍宝珍大姐以及张爱国老弟,因为在我38年的创作生涯中,特别是在我来海南的20多年中,他们一直对我不求回报地支持着,我在全国各大出版社出版的40多部各类文学书籍中,有7部就出自他们之手,今天能够让读者看到这套《晓剑文集》,同样是他们关爱的结果。

  记者:都出文集了,为何也不想着请个名人写序而是自序?

  晓剑:我这个人一向不爱占别人便宜,请名家写序,显然有占名人便宜的嫌疑。再说了,自己都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了,更不想成名成家之类的东西。以我一向遵守的说真话的原则,我从来都是这么认为的:即使请再大的文学大师来为自己吹捧,也绝不可能提升我自己作品的内在价值。相反,作品是我写的,文集是我选的,我自己给自己写个序,即便名气不够响亮,但起码能够写出我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我自己的认知水准,写出我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何乐而不为呢?

  记者:从事文学写作38年了,怎么评价自己的文学创作?

  晓剑:这个,还真得用一分为二的说法。如你所知,每个人都有其注定不可超越的时代局限,作家的文学写作更是如此。试想,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之初、中期和现在,社会的进步真是太大了,所以,我的作品也不可能超越一个个历史阶段的局限。

  记者:都有什么局限?

  晓剑:可以这么说,从1973年在《重庆日报》上发表第一首诗歌、1974年在上海的《朝霞》月刊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算起,38年间,我写了有超过1000万字,但是,“文革”思想、伤痕阴影、“左倾”余毒等等东西,都在我以前的文学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客观存在着,有些篇目不足挂齿,有些文字甚至羞于启齿。然而不管怎样,这些东西是我人生中走过的真实轨迹,它们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就像今天出现在作品中的改革开放后的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一样,它们铺陈出了我的人生道路,刻画出了我的心路历程。读者可以从中窥探到时代的烙印,而作者则在其中留下了历史的密码。

  记者:有人说文学是一个作家的全部,有人说写作就是一种娱乐,更有人说自己是在“玩文学”,那么,文学写作在你的人生中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晓剑:老实说,写作于我,最初是人生的无奈,后来是人生的支撑,现在则是人生的寄托。

  记者:如何解释?

  晓剑:先说最初。那时的我,刚从北京到云南上山下乡插队当知识青年,初始的激情和振奋,很快就被那边远山区的苍凉和人生的无望、愤懑、惆怅消解殆尽,难道就这样远离北京当一辈子农民?当然于心不甘。为跳出苦难,我只好选择文学写作来试探着改变自己的命运。结果发现可行,诗歌、小说都发表了,我也坐进了农场场部办公室了。所以说,那时的文学写作是一种人生的无奈。

  记者:后来怎么又变成了人生的支撑?

  晓剑:结束知青生活回北京后,我们还是被看作老粗,被分配在大型国企基建队干苦工,不坚持写作当然看不到出头之日。幸好,我的写作有了起色,先后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编剧班、武汉大学首届作家班,毕业后,也正赶上文学在中国的最好年头,我也由此找到了自己立足社会的资本,写作就变成了人生的支撑。我要特别提到的是,海南建省后,我调到了大特区,但习惯使我依然蔑视经商,当然我也没有任何经商能力,但市场经济的逼迫,使我也不再可能靠着微薄的工资度日,所以文学写作包括影视编剧,更加成为了我人生的支撑。

  记者:现在呢?

  晓剑:现在的文学写作,已经成了我人生的一种寄托,或者说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虽然我并不满足这个文学被过度市场化的写作时代,但是,已经写了几十年的我,写作已经与我的生活分割不开了,每天不在电脑上敲几行,就像白活了一天一样。

  记者:有过心灰意冷的时候吗?

  晓剑:从来没有过。我出版过40多部文学作品,现在还有人给我出文集,编剧的电影光拍摄放映的就有6部,编剧的电视剧拍完播出的就有100多集,文学写作之外,我还参与过丛书主编、电视栏目主持、电视专题片策划写作、文学理论研究等多个门类的工作,生活充实,当然也就无暇感受寂寞,没有寂寞,哪来心灰意冷呢?

  记者:感觉良好?

  晓剑:可以这么说。如今的我,把文学写作看成是心灵中的一块自留地,我可以漫不经心经营,也可以精耕细作耕种,不管它是生机勃勃,还是凋零荒芜,都足以精准地点缀我的精神家园。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