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征稿 >> 写作指导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新闻写作故事化的误区与技巧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2009-4-14 9:30:00
 
 新闻故事化存在误区

  1. 新闻故事化容易使新闻流于庸俗

  故事化的新闻受众欢迎,有些记者就挖空心机,编造一些细节和人物对话,力图让文章显得“好看”,殊不知,这样的做法适得其反,编造出来的细节达不到感人的目的;而想当然的“对话”,不符合人物本身的身份,只会贻笑大方。

  2. 新闻故事化可能使报道重心偏离

  社会新闻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往往故事性比较强。对于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事迹,市民所开展的社会、文化活动,采用有情节、有细节的故事化写作方式进行报道,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收到好的报道效果。

  然而,故事化写作方式不是所有的社会新闻都适用,特别是那些以事件为主、反映社会问题的社会新闻。将原本急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解决的问题,蒙上戏剧化色彩,使得报道重心偏离,报道效果大打折扣。

  3. 故事化写作因追求情节而损害真实性

  新闻故事化写作必然要追求情节的波澜起伏,但并非所有的事实都像小说那样有着一波三折的情节,新闻尽管借鉴了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却绝不能像小说一样进行虚构。但不幸的是,这种为了追求情节而伤害新闻真实性的做法正在出现。

  新闻故事化的技巧

  1. 以人为故事主体,以人的视角写故事

  新闻故事化为避免受众注意力倦怠,将人物作为报道关注的焦点,改变了以往从整体上、宏观上以某一事件进行“大特写”“大透视”的写作手法,转而关注个体的生命。

  写人,就能贴近受众,使缺乏活力的新闻事实产生故事化的效果,记叙也因此会变得生动有趣,进而容易激起受众的阅读兴趣。新闻故事化正是以个体的故事、经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引出重大的新闻事件,或揭示新出台的法规政策,或反映社会变迁,尤其是本身比较抽象、内容较为平直,或者情节曲折性不强的新闻事实,选择故事化新闻报道方式,从与该事实密切相关的某个人写起,抓住具有新闻意义的鲜活的人,写他们的思想、情感、言论、行为和命运,以此“软化”硬新闻,受众在报道中看到的将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在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近年来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动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崇高美。

  历年来《玉林晚报》编发的新闻稿件中,很多在事发当时颇引发了一些轰动,也让读者议论了几天,然而,真正能让人多年以后依然记忆犹新的,是那些关注新闻事件中人物心灵命运的文章……

  2. 巧妙运用细节

  好的新闻作品依赖于对于细节内容的巧妙运用。细节是具体的,只有记者在采访中才能获得,而编辑是无法提供的。细节内容是指一切有形的东西,如人物的一句话、一个笑脸、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它往往能折射时代特色,展示人的内心活动,并能展现新闻事件的背景,读起来形象生动,有强烈的现场感。

  3. 用场景“说话”

  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再现关键地点的场景是非常必要的。把场景逼真地再现出来,才能够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场景描写能够烘托气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事的动机。一个好的环境描写包括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四个部分。场景的描写要力求细致,运用每一种感觉,将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和触摸到的场景全部描写出来。这样的画面就能在读者心里留下有声有色的鲜活印象。

  再者,需要引起记者注意的是,故事化的语言应该把直接引语写入新闻的重要部分。因为直接引语能使受众直接聆听新闻人物“说话”,能使新闻事件更具戏剧化色彩。此外,直接引语还能轻而易举地帮助记者做到客观,使受众直接感受到新闻事件真实可信。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