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征稿 >> 业界新闻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绿色”的奠基石
来源:光明日报     2007-6-23 10:59:00
 
 在全球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在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的学科背景中,环境美学、生态批评在西方的崛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我们国内,由曾繁仁、鲁枢元、徐恒醇等著名学者倡导的生
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的研究热潮也已经蓬勃展开。新世纪以来,全国不少高等院校的青年学生、研究生把有关生态美学、生态批评的内容作为自己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关于生态美学、生态批评的大型会议每年都在举行。2005年夏天由山东大学主办、在青岛召开的国际生态美学会议有两百多人参加,已成蔚为大观。2006年年末苏州大学鲁枢元教授邀请了全国美学界、文艺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四十多人,齐聚海南岛召开了一个别具特色的生态批评研讨会。不同于以往其他坐而论道的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没有固定的会议地点,一边在海湾湿地、热带雨林、少数民族的村落进行生态考察,一边展开生态批评的学术讨论。开会的地点不断变化,讨论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这是一次真正的田野会,一次开放性的学术会议。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鲁枢元教授给了与会者另外一个惊喜,给与会者奉上了由他主编的、由学林出版社刚刚出版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这套印刷精致、装帧大气的书分为上下两卷,摆在书桌上宛如两块散发着古典气息的青石砖。在我看来,正是这两块砖石一样的书,为我们当下生态批评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生态学、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在我国开展起来,但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像《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这样系统地、全面地覆盖了生态批评诸领域的文选却一直未曾问世,鲁枢元教授带领他的学术团队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完成了这样一项造福学界的工作。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学术界对于人文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熟悉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还要拥有开阔的世界性的学术视野,不但要掌握以往译介引进的大量西方学术经典,还应该具备直接获取海外前沿文献、信息的能力。在这样背景下,编辑出版专题的资料文选似乎显得更加困难。如果考虑到目前学界存在的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做这样的工作就显得有点吃力不讨好。其实不然!我以为这样的工作正是我们所必需的,尤其对于像生态批评这样新兴的学科来说,更是有着奠基性意义。以往不少学问大家对于此类基础性的文献整理工作都非常重视,并亲身参与其中,像至今还在广泛使用的伍蠡甫先生主编的《西方文论选》,蒋孔阳先生主编的《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胡经之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等,就是一些突出的例证。

  我们看到的《自然与人文》这部书的工作量似乎更为庞大,它选取了古今中外500多位学者的精辟言论,共计2000余条、120万字。该书并不局限于文学艺术批评,同时还包容了文化批评,广泛涉及生态哲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美学、生态宗教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历史学、生态教育学、传媒生态学等领域,大大拓宽了生态批评的范围。该书既具备一定的权威性,也不失其学科范围内的经典性;不但为生态批评、生态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资源,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兴的、后现代的建设性的世界观。为方便当前学术研究的迫切需要,本书采取了“语录式”体例,尽量照顾到方便实用,为推动生态学的人文转向、人类文明的生态学转向做出积极的贡献。

  正是由于文献编纂者付出了如此繁琐艰辛的努力,才有可能为后来的研究人员提供生态批评的整体面貌、历史轨迹、多方线索,大大节省了查检资料的宝贵时间。在当下方兴未艾的生态运动中,《自然与人文》就是一块绿色的砖石,有了这样的砖石奠基铺路,我们的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和生态批评的研究就一定能够走得更扎实、更深入。

《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上、下册)》

作者:鲁枢元 主编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1

定价:98 元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