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大庆文学集群渐成规模
|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冯建福 2006-1-14 22:44:00 |
|
在黑龙江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北大荒文学集群,这是外来力量加盟黑龙江文学创作的典型现象。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开发北大荒的转业官兵中留下了一批不走的文学生力军。林予、梁南、王忠瑜、符宗涛、郑加真等都是那时留下来的。六十年代,又有几十万知识青年从全国各地涌来,加入到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行列中,其中有一些佼佼者在文学写作上初露锋芒,直至成为当今全国知名的作家。 到七、八十年代,北大荒文学集群一直是黑龙江文学的中坚和骨干,在创作实力和发展趋势上甚至可以反映并代表黑龙江文学的整体状况。因此,把北大荒文学创作集群看作黑龙江当代文学第一集群,几乎是文学界的共识。 北大荒文学集群的鼎盛终止了外来力量成批次加盟黑龙江文学的现象。黑龙江当代文学不再呈现波浪式推进,而复归于平缓式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黑龙江文学创作队伍开始本土化(黑龙江化)进程。 无独有偶,即使是本土化,黑龙江文学仍没有停止组合和积聚,以至于又一个新的文学集群产生出来。 大庆会战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进行的,比开发北大荒晚了十来年。当时,会战队伍中没有那么多文学创作人员,在度过艰苦的年代和紧张的创业时期之后,少数文学尖子开始崭露头角,九十年代形成队伍,以后逐渐发展壮大。将它视为文学集群,是因为它的规模、实力和代表人物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都显现出群体性特征,而且达到了一般群体尚未达到的水平。在大庆从事文学创作的有几百人,而且门类齐全。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和出版作品集的有上百人,而且各门类都有代表人物。 与北大荒文学集群比较,很容易发现这两大集群之间的共同点,即都是社会主义大规模开发建设的产物,都与大的产业集团相伴相生,都以自己的群体性文化为基础和纽带,所以紧密而长久。但它们在产生条件、成长过程和发展空间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两大文学集群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这两大文学集群也只能是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文学创作。在计划经济的农业现代化的语境下,北大荒文学是当之无愧地尽了自己的责任,完成了历史的使命。 大庆文学创作是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特色现代化的这样一种背景下,工业现代化、城镇化这么一种语境下。大庆文学创作要反映的是一种新的与中国特色现代化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价值秩序、价值基础。如果大庆的作家对此没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那么其作品就反映不了时代的本质。事实上,大庆文学创作同样也具备了与当代相适应的语境感。将王立纯的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与林予的《雁飞塞北》比较,应能看出其中的差异。 其次,北大荒文学集群以外来作家加盟为主,其特点是外来作家成手多、起点高。由于北大荒文学集群形成之日就起点很高,因此,迅速酿就了北大荒文学创作的气候,达到全省其它地方一时难以企及的程度。 而大庆文学集群是以本土作家为主,且是逐渐成熟起来的。与前者比是慢功夫、慢热型的。大庆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会战,到七、八十年代作家集群才逐渐形成规模,就好比自己播下了种子,然后在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现在,大庆文学集群在全省文学格局中举足轻重,涌现出像杨利民、王立纯、周树山、庞壮国、张爱华、李长春、王弘达、赵国辉、潘永祥、李学恒等一大批作家。照此下去,如果再有一、二十年,大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这个群体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第三,现在的大庆已经城市化,仅城区就拥有一百一十多万人口,超过了中等城市的规模。由于人口集中,现代社会的种种表象和特征,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都可以看到、触摸得到,种种因素俱备,各种矛盾显而易见。这样的环境为大庆文学创作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充足的资源,是文学创作的“富矿”。而各种信息的高度集中、频繁交换和迅速传播,又为群体凝聚和壮大提供了条件。北大荒文学集群因大批文学骨干调出和知识青年返城受到了削弱,此后便转入本土作家的孕育和生长期,这是历史的终结。虽然北大荒尚不具备像大庆那样形成文学集群的诸多现实有利条件,但北大荒毕竟有产业文化的雄厚基础和重视发展文学艺术的优良传统,新的文学集群的崛起只是个时间问题。 |
|
■相关链接
|
 |
|
|
|
|
 |
学子前程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