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从这三方面在努力。对现在的财经报纸专业人士来说,他们管我们叫不专业,或者叫做不职业。有人会问我们到底想干什么?因为:这是个市场细分的时代,而我们反对市场细分了;二是针对性的读者定位,我们也没做;三就是专业化的内容,我们偏走平民化。而我们则认为这三个原因,正是《财富时报》竞争的优势。
因为,我们并没有放弃读者定位,只不过我们定位在成长人群。我们希望《财富时报》做的事能使财经报纸主流化,主流化的概念就是尽可能的服务大多数读者。所谓主流当然首先要有足够的数量,然后是具备足够的成长性。这个人群在哪里?就是成长人群。成长人群应该包括哪些人呢?我想应该包括跨国公司的总裁、大中型企业的管理者、中小企业主、私人投资者、青年学生、政府官员等等都是主要人群,所以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基本的定位。这一部分的人有足够的数量与足够的成长性。
所以大家都说,别人都在做金字塔顶端的人群,《财富时报》却在做大众化的人群,违背了财经报纸的起码原则,但是这个原则是从哪来的?首先,《华尔街日报》没有这个原则;其次在我们这个时代,也用不着去区分,我们服务于这样的一种时代。有人会质疑,你面对这样所谓的“成长人群”,到底有没有商业价值?就像你们【媒中媒】所提到的广告价值。我觉得道理非常简单,中国的消费增长主要体现在奢侈品的增长,奢侈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非理性消费上,而非理性消费肯定是发生在“成长人群”中,肯定不是那些“四有”人群。非理性消费是中国增长最快、也是最庞大的一个消费因素。
另外,从成长性上来说,凡是做财经媒体广告的客户,百分之百是面向未来市场的。尤其是工商类广告,没有一个说我想通过《中国经营报》来卖东西的,都是通过《南方都市报》或者《北京青年报》来卖东西。要瞄准未来的话,“成长人群”就是核心力量,这没有任何问题。不管从现实市场的干预能力,还是作为非理性消费的主体,“成长人群”在未来三、五年将成为主体,商业价值是不容置疑的。
【媒中媒】:《财富时报》如何在具体报纸运营上实施这种战略?
杨:首先,我们从采编上来说。我们把“财富”或者是“财经信息”这个概念当作生活的概念来传递的。整个采编我们强调的都是“人性化”,我们把文学化的语言运用到财经信息表达上来。
其次,我们是传递信息而不是传递思想,报纸是以传递信息为主,以传播思想为辅。比如说现在的报纸都讲深刻,深刻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深刻就是一种很执着的偏见,因为它带着强烈的自我分析和思考。所以,我们坚持把真实的信息传递给我们的读者。另外,如何解决报纸的娱乐性问题?我们有专门的版面来提供娱乐方面的东西。我们不能在读者获取思想或者获得偏见的过程中去获得娱乐,我们是在尽量传递真实信息的同时,以专业化的娱乐形式来服务读者。比如说我们的语言,会比较幽默、轻松,我们每一篇文章都必须有“人”,没有“人”我们不称之为新闻,所以我们把枯燥的经济新闻,以故事化的形式表达出了。从采编方向上来说,我们是这样做的。
再者,从发行上来讲。传统的财经媒体是从读者的定位来寻找自己的发行渠道。由于我们是面向大众的,或者说是我们希望面对的“成长人群”,这个读者面就更广,我们的市场布点压力比其他报纸压力大的多。因为我们期望能够做一百万,那么我们至少要有50万的布点,通过这个来发展邮局订阅、报社促销征订以及零售市场的自然增长。所以,我们的市场布点会放弃传统财经媒体的发行渠道,希望跟更多的都市报的发行渠道去合作,因为他们的布点率要比传统的财经类报纸布点率要高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