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征稿 >> 分类征稿信息 >> 论文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学子论文:建构灾难报道话语背景下的民生新闻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2008-11-3 17:24:00
 
 【内容摘要】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反映民众生计的新闻范式,已被国内媒体普遍采纳。本文试从民生新闻基本观点出发,以武汉7份主流纸媒对2008年南方抗击冰雪灾难报道为实例,探讨灾难报道话语背景下的民生新闻在报道内容、形式、手段三个向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良刍议。

  【关键词】雪灾 武汉报刊 民生新闻 不足

  灾难话语背景下的民生新闻

  作为2008年的焦点事件——南方多个地区普遍遭受数十年来罕见的冰雪灾难,受灾区域之广、灾情之重牵动无数国人的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天内三赴灾区探望受困群众,一场全国众志成城抗冻灾的义举在南方多个受灾省市展开。

  其间,南方各大媒体以反应舆情为己任,相继以“抗击风雪”为主题组织报道,尤其是大量一线、动态的民生类新闻纷纷见诸报端。笔者所在城市湖北省武汉市7份主流报刊也派出强大阵容,从民生视角报道这场倾城大雪。

  媒体从民生视角关注这场大雪,有着主客观两方面因素。首先,降雪由“雪景”演化为“雪灾”,民众生活、生计、生存,乃至生命等民生问题尤为突出。并随着雪灾进一步影响人民生活,抗雪救灾成为灾区群众当务之急,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新闻事件逐渐增多。其次,在社会舆论 “意见环境”和宣传政策的双重驱力下,民生新闻事件也成为媒体议程设置的焦点。民生话题成为主流话题,民生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民生新闻原有的报道模式与传播范式在这场空前的暴雪中也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与冲击。

  灾难性民生新闻报道之不足

  灾难报道话语背景下的民生新闻包括对自然灾难和人文灾难两方面的报道。由于灾难性事件具有破坏性、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又由于灾难性民生新闻传播中的政治性政治控制,加之受固有民生新闻模式影响。新闻从业者对如何构建灾难背景下的民生新闻存在不足与误区。下面笔者从民生新闻报道理念出发,以武汉本埠7份主流报刊(2008年1月27日—2008年2月2日)所报道的民生新闻为样本。联系此次南方雪灾实际对样本做出比较分析,并从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手段三个层面,探究民生新闻在灾难话语背景下亟待观照的方面:

  (一) 民生新闻止于问题表层,缺少对事件的深度反馈和个体灾难的深层关注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反映民众生计的新闻样态,其任务不仅需要及时报道动态性的民生事件,同时也不能忽略对事件的深度反馈和个体灾难的深层关注。媒体在民生新闻报道中,运用深度思辨性采写手法,深层洞悉雪灾背景下民生事件及个人的境遇,从而增强民生新闻可读性达到提升媒体公信力的目的。

  纵观武汉7份主流纸媒在冰雪灾难中的民生新闻报道,有关民生问题的深度思辨性稿件相对匮乏(如图1-1)。

  
图1-1:民生新闻篇数与深度思辨性报道及个体灾难深层关注报道篇数比较



  由以上图表数据显示,在样本选取时段内本埠7份主流纸媒共刊发民生新闻269篇,其中涉及深度思辨性报道29篇,所比例仅为10.8% 。隶属党报报系的《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在深度思辨性报道篇幅上均未超过民生报道总数的1/3,此外隶属都市类报系的《楚天都市报》等5家纸媒均呈现出深度思辨性报道疲软的态势。

  《大雪压垮生鲜批发市场顶棚 》、《我市加量投放冬储菜》、《13条公交线“停摆”》《蔬菜大户打算空运蔬菜》、《武汉交通昨再受严重影响》、《千台取暖器棉被送困难群众》[1]。以上标题摘自《武汉晚报》1月28日民生新闻部分稿件。从报道内容上看,稿件内容紧扣民生新闻题材,且报道立场以平民视角为主,力求反映市民生存状态。但此类新闻在报道有关负面问题上仅止于表层,缺少对负面问题的深度反馈,更无法说明系列民生事件背后所揭示出的问题。受众只能在其中获悉周围环境状态,却无法获悉权威声音的解释分析。大量浅层的信息轰炸,易使受众产生信息接受疲劳,进而丧失对表象新闻信息的阅读兴趣。此外,忽略民生事件的深度反馈——追问民生问题产生原因及如何预防等,难免会使部分受众对新闻事件疑窦丛生,从而加剧社会公众对雪灾的恐慌。

  雪灾背景下,“票难买、菜涨价、出行难”等内容并不能涵盖民生新闻的全部,它们只是其中表层的、变化较为明显的新闻事件。在表层事件的背后应该有更为深刻的命题,如灾难意识、公共道德等。而这些内容在民生新闻中,并未被媒体深层次触及。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源于记者急于追求稿件数量,另一方面可能受版面限制,将本可深度处理的民生新闻表层化。另外,民生新闻中对个体灾难的深层关注存在不足(如图1-1)。样本选取时段内,个体灾难深层关注类报道仅占民生新闻总数的4.5%。

  从受众层面考量,媒体对个体灾难的深层关注亦是受众期待的结果。受众期待类型包括认知期待和情感期待两种。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无论是以认知形式还是以情感形式反映自己的意识指向,都会产生某种认知预成结构。一旦受众的这种对新闻认知预成结构产生,就会对新闻内容采取相应的选择态度,即把那些合乎自身要求的新闻纳入视野[2]。在雪灾情景下,受众容易产生个体焦虑等心理征状。此时,读者急需深入知悉与自身有同样境遇的个体的生存状况。这便形成了受众对个体灾难深层关注的认知预成结构,在此结构引导下,受众开始选择符合自身新闻定位的民生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灾难更能尽显人性真切程度,引发受众关注与共鸣。媒体要迎合受众心理,就必须在民生新闻报道中观照个体在灾难中的处境与命运,在灾难中人的利益关系变化及社会关系新的组合与调整等。诸如《湖北日报》稿件《大雪天,生活悄然生变》[3],《楚天都市报》稿件《大雪过后探访江上人家》[4],就是关注个体灾难程度较好的例证。


 (二) 民生图片新闻专题报道力度不足

  所谓民生图片新闻专题,就是把最能够标记民众生活状态的多幅图片归并到某一专题下,并赋予专题一定的主题内涵,使受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众生存境遇。尤其是灾难性报道过程中,受众通过民生图片新闻专题,既能清楚地认知受灾程度,其中那些涉及人伦温情的图片新闻专题还能有效地纾解舆论恐慌的心理。

  然而,不少报刊将民生新闻图片过多地聚焦于单个民生事件,忽视了对民生图片专题的整体把握。的确,在实际操作中民生新闻图片易于反映单个民生事件,且符合新闻报道时效性要求。但民生新闻图片仅停留在动态新闻的呈现上是不够的,零散琐碎的图片无法承载具有普世意义的民众生计全貌。这就需要推出具有一定主题内涵的图片新闻专题,向受众传递冰雪灾难中那些关乎人文关怀、温情冷暖的整体印象。另外,民生图片新闻专题在吸引受众,创造注意力经济的效果的同时,还能使富含主题内涵的民生新闻更加真实可靠,更好地引导舆论。例如《长江商报》在雪灾期间推出数篇民生图片新闻专题报道,聚焦雪灾中城市的守护者,起到了较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此次南方冰雪灾难报道中,民生图片新闻专题虽初露锋芒,但相较民生新闻总数仍处于弱势地位。且看武汉本埠7份主流报刊在民生图片新闻专题报道上呈现出的不足(如图1-2)。

  
图1-2:民生新闻与图片报道(单个民生事件)及专题图片(民生图片新闻专题)篇数比较


  图中所示除《武汉晚报》在调查时段内没有辟出任何形式的民生图片新闻专题外,其余6家媒体均有推出涉及民生事件的图片新闻专题报道。但从报道数量上看,民生新闻专题图片并未占据优势。样本选取时段内民生新闻图片报道96篇,占民生新闻总数的35%,而民生图片新闻专题仅占民生新闻总数的7%。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民生新闻专题图片所占版面篇幅较大,一旦某时期内版面安排较紧则无法顺利刊出。 二是采编人员在谋划专题图片上的意识缺失,导致民生新闻图片过多关注动态性新闻而忽视反映具有主题深刻性意义的专题报道。

  (三) 民生新闻中,媒体与当事双方缺少互动,导致信息面窄、沟通不畅

  互动作为媒体与受众间的桥梁,对维系民生新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不仅为媒体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和百姓心声提供便利,同时也使媒体广泛收集报道选题成为可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媒体互动仅限于受众,却未同有关部门搭建互动平台,从而导致信息面窄、沟通不畅。

  此次冰雪灾难民生新闻报道,武汉7份主流报刊在民生新闻报道中与当事双方搭建互动平台式的报道普遍不足(如图1-3)。

  
图1-3:民生新闻与双方互动(媒体与当事双方构建互动)新闻篇数比较


  样本选取时段内,涉及此类样式的民生新闻仅占报道总数的6%。其中《湖北日报》与《楚天金报》竟未与当时双方搭建任何形式的互动平台。

  冰雪灾难中,媒体操作民生新闻并通过多种途径为当事双方开辟沟通平台,以达到化解矛盾力促问题之解决的目的,是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责。反观本埠报刊在民生新闻报道中的互动多以同受众互动为主——媒体通过24小时新闻热线等待受众的来电,并根据需要在浩繁的新闻素材中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实现媒体与民众的互动。除此之外,媒体与有关部门所建立的互动则相对延迟。

  据武汉本埠媒体报道:从1月12日晚开始光临江城的瑞雪,已经让城市的供水部门空前地忙碌。水表、水管被冻裂,一些地方遭到水淹,10万余居民遭遇用水困难[5]。对此,武汉7份主流报刊对此给予报道关注。但据笔者观察了解到,被市民给予较大希望媒体却未能促使居民停水问题得到相关部门解决,反而加剧了市民与市水务部门间的矛盾。究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媒体未能及时搭建受众与水务部门的互动平台是矛盾的使然。媒体往往只顾报道事件本身,而忽视问题的解决方,遂而导致民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以及对水务集团的满意度急剧下降。

  弥合不足更好体现民生新闻内涵

  目前,新闻业界、学界普遍将“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6]作为民生新闻的基本内涵,实际上也界定了这一新闻范式在选题内容、报道视角、及价值取向上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编人员得以采写出符合受众期待的民生新闻。

  然而,当灾难来临时,如果我们对民生新闻的报道思路仍停滞不前,就势必会阻碍采编人员对灾难性民生事件报道的整体认识,更无法体现民生新闻内涵的深刻性。因此,建构符合灾难报道话语背景的民生新闻,尚需对民生新闻报道方式做出改良。

  首先,民生新闻报道内容亟待更为多元深刻。第一,民生新闻重点报道对灾难全局有影响力的重大情况,使受众对受灾程度有清晰的把握。这就需要媒体对涉及灾难发展趋势(事发原因,调查结果,持续时间等)做全方位的解读。第二,注意回答灾难中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在动态新闻的基础上适时推出深度思辨性报道。当如雪灾来临时,深度思辨性民生新闻能全面深入地传播抗雪救灾知识,科学引导受众度过难关。例如:《湖北日报》针对人们缺乏对冰雪灾难的了解,推出《连绵大雪,挑战城市“生命线”》、《大雪检验城市文明》、《应急,不能只靠政府——10万人用水难引出的话题》等稿件,是国内
传媒最早以抓民生问题为主的深度报道[7]。第三,在灾难背景下需更多关注个体本身。包括人在灾难中的情感活动、行为方式,处境与命运,在灾难中人的利益关系变化及社会关系新的组合与调整等。此次雪灾中,部分媒体聚焦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及民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便是对个体本身较好的观照。此外,针对部分记者刻意追求发稿数量引起的深度思辨性报道不足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媒体需切实提升记者的稿件质量(权衡动态性民生新闻稿分计算标准,适度提升深度思辨性报道稿分)和编辑的把关能力(深度稿件策划,尽量避免民生新闻止于事件表层)。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