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征稿 >> 发表指南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
来源:红网     2008-11-25 16:50:00
 

    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那么,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世界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揭示和分析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而在新世纪更加自觉地、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代背景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基本完成,法、德等主要欧洲国家和美国仍在进行,包括俄国在内的欧洲其他国家仍处在封建统治之下。在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斗争尚未完成。

  亚、非、拉广大地区仍处在封建时代或前封建时代,面临殖民主义侵略的威胁。

  工业革命要求进一步扫清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工业资产阶级是反封建的领导者。同时,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明显暴露。无产阶级经过1831年和1834年的法国里昂起义、1844年的德国起义,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150年:发展阶段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50多年的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848年至20世纪初,是自由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并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资产阶级确立了全面的政治统治地位;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和工业化;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确立;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世界范围的殖民主义体系逐步形成。

  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农民阶级衰落,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1864年第一国际创立,随后,欧美各国纷纷建立工人阶级政党,英、德爆发无产阶级革命,1871年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诞生,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二)20世纪初至50年代,是战争和革命的年代,是资本主义陷入空前危机和开始进行改革调整的年代,也是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起的年代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加剧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和列强冲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1929年爆发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出现了德国法西斯专制和美国“新政”改革的两种道路。随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为战胜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20世纪50年代至今,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由对峙到斗争、合作与经济上相互影响的共处时期

  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长期处于冷战状态。其间,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资本主义进行大调整,第三次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生产力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国家陆续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空前挫折;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由对峙走向斗争、合作、相互影响的共处时期。

  150年: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变革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人类社会又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电磁学理论、电力技术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要标志。这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与曲折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促使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欧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大变化

  150多年来,资本主义经历了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等三个阶段;80年代后期,国际垄断资本兴起,预示着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发展。在这150年中,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和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不屈不挠的斗争,由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中发生了如下变化: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和蓬勃发展,对资本主义构成重大挑战,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调整。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控大大加强,工人参加管理,职工持有股份,实施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都说明资本主义不断对自身进行扬弃。资本主义企业的组织形式也不断演变,由资本主义初期的个人企业、集体股份企业,发展到现在的大垄断公司和巨型跨国公司。近年来,巨型跨国公司实力迅速增强,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支柱,成为国际垄断资本的代表。

  ——资本主义的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和升级。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轻纺工业大发展;19世纪末,重点发展的是重化工业和电力;二战后,石油化工、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和核工业等新兴产业兴起;80年代后期,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增长。

  ——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方式有了巨大变化。在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扩张以抢占商品市场,进行商品输出为主。在自由竞争阶段的后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开始以抢占殖民地为主的形式向外扩张。在垄断阶段,资本主义扩张采取以借贷资本输出为主的方式。目前,资本主义扩张则是以生产资本输出为主,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这也是生产社会化在国际范围内的扩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跨国公司的内部有组织、有计划与世界市场无序之间的矛盾;各国内部经济有计划、可调节与世界经济无计划、难调节之间的矛盾;生产力迅速增长与世界市场有限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等等。所有这些,都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加复杂化。

  (二)社会主义的重大变化

  在短短的150多年间,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科学理论到实践运动、再到社会制度的伟大变革。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和重心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变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一转变的结果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认识和解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内容。

  ——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也从单一模式发展为具有各国特色的多样化模式。这一转变是社会主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是社会主义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现,也是21世纪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上,由强调生产关系转变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角度来把握。这一转变以邓小平的著名论断为实现标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由把社会主义仅仅看作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短暂阶段,转变为把社会主义看作由初级、高级阶段构成的长时期发展过程,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初级阶段理论。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往在社会主义建设者中经常出现的把社会主义看“短”了、看“易”了的“左”倾急性病。

  ——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由把社会主义看作完善的制度,自然而然带来生产力发展的观念,转变为社会主义本身也要不断改革的观念。20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发生了性质有别、程度各异的改革。有的改革失败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事业遭致重大挫折。有的改革特别如中国的改革,则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

  ——在制度和体制特征上,从追求“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转变为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并存发展;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这些制度创新,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显著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社会主义运动和建设的主体力量从主要依靠传统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开始转变为主要依靠具有现代知识和管理能力的脑力劳动者和脑体双重劳动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对社会主义继续存在和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世界范围内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历经挫折,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创新。世界范围内共产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847年到20世纪20年代是共产党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末苏东剧变,是共产党在世界范围内大发展的时期。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15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西方各国共产党的发展几经反复,总体趋势是力量下降。苏东剧变至今,是共产党陷入空前困境,在低潮中反思并稳步前进的时期。执政的共产党由原来的15个减至5个,除中国以外的各国共产党总人数从4400多万锐减至1000多万。近十几年,各国共产党都锐意变革,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1998年,在102个国家中还有149个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171.12万,党员人数过万的有36个,执政的有5个,参政的有20个。

  (三)世界经济的重大变化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以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为纽带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大加强。

  ——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19世纪中叶,欧美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此开始了国际范围内的社会分工即国际分工。19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世界市场,继而形成各经济体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的世界经济体系。二战后,跨国公司广泛兴起,至20世纪末,全球跨国母公司达6万多家,控制着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以上。国际分工从“世界城市”同“世界农村”分离与对立的分工阶段,发展到了世界工业分工阶段。跨国公司把许多国家纳入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当中,使国与国之间的分工体系正在向全球统一的分工体系转变,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开始进入“消费社会”。1820-1992年世界GDP增长近40倍,在世界总人口增长4倍的情况下世界人均GDP增长7倍。制造新产品的创造力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在经济发达国家,汽车、家电、移动电话、个人电脑等大众消费品已经普及。

  ——人们认识经济危机的水平虽有所提高,但世界经济隐含的风险也在加大。自1857年发生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至二次大战又发生了10次,战后重大和公认的有4次。过度的国家干预和大规模调控使危机出现变形(如出现了“滞胀”)。人们认识和把握危机的水平较前虽有所提高,但随着世界市场的大规模化、复杂化和地域分布的普遍化,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隐含的风险也在加大。

  ——制度化的国际经济合作已成潮流。二次大战后,制度化的经济合作越来越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目前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大约有100个, 近70%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成立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使世界经济运行主体除企业和民族国家之外,又增加了一种超国家实体。无处不在的跨国公司、众多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三大支柱。

        (四)世界政治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成为世界格局的核心,成为世界政治形势走向的主线。19世纪中叶,没落的欧洲封建势力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新生的资产阶级处于全面上升时期,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共产主义运动开始兴起。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诞生。二战后,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两种力量经过了多次的较量和竞争,两种制度的国家都有过辉煌,也都有过失误。事实证明,当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生存空间还相当广阔。

  ——帝国主义全球殖民体系从形成到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完毕,帝国主义的全球殖民体系形成,它占世界土地面积的70%、人口的76%。处于“外围”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深受处于“中心”的宗主国的剥削和掠夺,不断起来反抗。二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再次掀起高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1945-1990年有100来个国家获得独立,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战争仍然是政治的继续,现代战争的诱因越来越复杂,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19世纪中期,战争主要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扫清道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战争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掠夺殖民地、瓜分世界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工具。二战后,现代战争的诱因越来越复杂,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便是典型案例。

  ——大国排序发生重大变化。1820年在世界GDP总量中法英美分别仅占5.4%、5.2%、1.8%,而中、印则分别占28.7%和16%。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疯狂的殖民扩张迅速改变了原有的大国版图,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大国俱乐部。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这个俱乐部的组成基本稳定,但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内部排序与组合则屡有变迁,经历了英国独领风骚-英法德美群起称雄-美国成为西方的“救世主”-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轮换过程。期间,特别是从二战后到90年代初,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主宰了世界格局。今天,更大范围内的世界大国新一轮排序正在酝酿之中。

  ——逐渐形成了制度化的国际调节机构和机制。二战后大国关系(特别是不同制度的大国关系)和世界形势虽然时有阴晴,但总的趋势是对话在增加,合作在加强。这同战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国际协调机构和机制是分不开的。联合国、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在协调国际关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欧美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类社会加速向工业社会过渡,从单一、封闭和凝固的社会向多样、开放和多变的社会转变,从而引发社会结构的全方位转型。

  ——农业人口大量减少。从1870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农业就业人口从25%降为1.8%,美国从43%降为2%,日本从70%降为7.1%。在欧美发达国家,即使是现有的少量农业就业人口,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要么是农业工人,要么是农业经营者。

  ——形成了被称为“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定型力量”的“中间阶层”。1945年前后,发达国家出现了一个新的“中间阶层”。他们有文化修养、有专业技能、有社会声望、有丰厚的收入,但又都是领取薪水的专职人员。他们在社会中的比重日益上升,20世纪70年代,他们在西方国家中大体占20%-25%,成为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定型力量。与此相适应的是,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向着社会结构的核心方向迅速发展。

  ——社会组织结构出现了多样化、多层化和民间化的趋势。自19世纪下半叶欧美国家开始出现这种趋势,其集中表现是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如学会、人权组织、环保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20世纪70年代“非营利组织”开始向全球推进。1996年美国大约有150万个这类组织。

  ——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二战后,以“从摇篮到坟墓”为覆盖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欧美国家普遍确立,50年代被称为福利国家的“黄金时期”。高福利、高消费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在改革浪潮中,这一制度正向“福利多元化”发展。对141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表明,近年来社会保障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管理的国家占85%以上。

  ——城市化是工业化造成的另一项重要社会结果,目前全球的城市化率大约为50%。1850-1900年,即使是发达国家,城市化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从11.4%升至26.1%,而发展中国家只有6.5%。20世纪上半叶全球城市化推进迅速,由1900年的13.3%升至29%,发达国家为52.5%。1975年的全球城市化率为38.4%,此时发达国家达到高峰并呈现逆城市化苗头。1997年世界城市化率已达47%,世纪末为50%左右。

  ——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核心家庭、小型家庭成为主要家庭形式;家庭的教育功能、对成员的保护功能等转向社会组织;一改旧传统,夫妻均可主内主外;多数妻子从事社会职业;人员流动的加速造成家庭稳定性减弱,离婚率上升等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家庭出现多元化,独身者、单亲家庭、非婚同居、非婚生育、自愿不生育者增多,欧美国家出现了“生育危机”。

  150年:观念变革

  150多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的巨大变化,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

  (一)哲学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呈现出一元多样的发展格局。这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显著的变化。出现了具有各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如列宁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理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空前普及,由一个飘荡在欧洲上空的“幽灵”,真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哲学思潮。相应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也愈益丰富和发展。继列宁总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理论之后,毛泽东、邓小平等系统地阐发了事物的“矛盾法则”,提出了正确区分、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原理,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西方哲学由近代的知识论哲学转向关注人的生活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宣告了西方近代哲学的终结。西方哲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哲学思维方式上,近代哲学将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截然分割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被否定,开始走向把它们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过程,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在哲学主题和主导倾向上,由近代的知识论哲学转向以关注人的存在、价值、心灵、语言、行为为主的生活世界的哲学,由对近代工业文明的肯定性表达,更多地转向对资本文明、工业化及其后果的反思与批判。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生命观念和价值观念。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世界图景。人造卫星、太空航行,大大深化了对宇宙、物质无限性的认识;分子生物学和生命科学揭示出人类生命本质特征的遗传基因结构,使人类得以用技术手段去操作甚至制造生命;信息科学和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虚拟实在”、“虚拟空间”成为可能;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科技发展及其运用的负面作用也引人注目,环境污染、网络犯罪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人们对“科学合理性”、“技术合理性”的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

  (二)宗教、民族观变革

  ——现代化、世俗化和政教分离成为现代文明国家各大宗教的主导趋势。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各国特别是伊斯兰国家,宗教界内部兴起的现代主义改革运动,是一个政教分离的过程,也是一个宗教的现代化、世俗化的过程,二战以后,这已成为现代文明国家各大宗教共同的趋势。

  ——基督教三大派系处境不同,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多元格局更加明显。天主教:保守与革新并存;东正教:衰落与复兴相继;新教:各教会竞争与合作共进。

  ——伊斯兰复兴运动和原教旨主义思潮的兴起是二战后伊斯兰世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相结合,为强权政治所利用,成为一些地区冲突和战争的直接导因。

  ——新兴宗教的大量出现和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世界现象。新兴宗教既对传统宗教有某种补充作用,又与传统宗教激烈竞争。

  ——保障民族和种族平等成为国际公认的价值准则。二战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传播,特别是对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对改变人类社会民族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战后,国际社会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等非理性思潮进行了广泛的批判和清算,保持着对这些思潮死灰复燃的警醒。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宪章、公约和宣言等,都对反对种族歧视、保障民族平等作出诸多规定。几乎所有国家都把全体公民不分种族、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等一律平等的原则写入国家宪法,这一原则也已成为世界人权理念的主要内容。

  (三)文化变革

  ——由精英走向大众,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线日益模糊。从19世纪中叶开始,以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精英”文化一直在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到20世纪上半叶,它们在现代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绘画、音乐)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二战以后,“精英”文化逐渐衰落,“边缘”文化开始向中心移动。女权主义、少数民族文化等得到了承认。以影视和网络作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消解着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线,并使文化的商品性质得以确立。

  ——随着世界交往的普遍化,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进入新的阶段。150年前,民族性是各国文化的主要特征。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欧洲文化力图确立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中心地位。二战后,美国文化霸权试图取而代之。无产阶级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第三世界文化的迅速崛起,对文化上的“欧洲中心论”和美国文化霸权提出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文化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交流、碰撞中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自我创新的先进文化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成为现代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工业革命后,各国政府不断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劳工权益。150多年来,社会各阶层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旅游和各种文艺活动。如何创造性地利用闲暇、提高生活质量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

  结束语

  ——150年来,世界局势和人类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仍然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仍将处于“一球两制”,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斗争、合作、相互影响的共处时期。

  ——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尽管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将继续存在并不断发展,但由于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改革和调整,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仍会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资本主义制度不会马上消亡,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优势地位。

  ——代表着历史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成熟,从理论到实践都要进行艰难而漫长的探索。只有坚持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由新技术革命推动的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生产力,趋势不可逆转。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全球化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但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对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如何确保经济安全,是我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将长期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创社会主义的新辉煌,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中改革、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是没有任何出路的。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