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花钱无度型”孩子做预算
典型特征:
这类孩子只要手里有钱就会花掉,把金钱置换成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食品对他们来说是一次神奇的体验。
引导策略:
鼓励孩子建立消费预算,学习管理金钱的能力。
第一次独自把手里的钱换成自己心仪的物品,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种神奇的体验。这种神奇带来的心理满足感会让他们不断地把手里的现金去换成实物。这种孩子很难在金钱上克制自己,如果父母强行甚至通过暴力的方式来约束他们的消费行为,会影响他们的内心感受,对心理健康不利。
一个有效的做法是,父母要教导孩子养成记账的习惯,以确知自己的钱都用在了哪些地方。每隔一段时间(例如三个月或半年),父母需要检查一下孩子的财务状况,若孩子确实做到了,可以颁发一笔“量入为出”奖金,或是增加一点零用钱作为鼓励。
刚开始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在领到零用钱后,就先把未来一个周期所需要的花费记录下来,额外的支出也要随后一一记录,养成孩子记账的习惯。几个月后,家长可以依照这份资金流量表,看看孩子的消费倾向,了解他(她)对金钱的价值与感受,万一发现偏差,也可以适时纠正,或是作为奖励孩子节俭的依据。如果要刻意培养男孩子记账习惯的话,要教他在记账时有所取舍,抓住大头,小东西可以稍微忽略不计。如果是女孩子,在记账的技巧上可以严格一点,这样就会培养出一个精明的家庭主妇来了。
即使是预算中的消费,里面也有许多名堂,所以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看看刘先生的一个经历:儿子上小学四年级,为了鼓励孩子学习,开学前,他领着儿子到商场挑选文具。儿子说别的同学都用三层的文具盒,刘先生便花了98元为他购买了一款三层多功能文具盒。回到家里,刘先生很后悔,觉得小学就开始用这么贵的文具盒,这对他的学习不仅没有很大帮助,反而会分散他的精力。
让孩子养成“货比货”的习惯
如今在学校里,孩子之间攀比成风,这就容易使孩子在消费时存在盲目性,买东西时也喜欢价格高、功能多的。因此,父母需要给孩子培养的另外一个习惯是“货比货”。比如可以带他去考察一下商场、超市、还有街边的文具店,看哪家的文具盒更便宜,不同价位的文具盒都有哪些功能,而他自己真正需要的功能是什么。当然,质量也很重要,家长还可以像专家一样比较一下街边小店更便宜一点的文具和超市的文具有哪些质量上的差异,然后引导孩子做出决定:购买哪样的文具会更加实惠。 为了鼓励这种健康消费的观念,父母可以有一些奖励措施,比如把节省下来的钱奖励给孩子当作零花钱。当这种“货比三家”和“货比货”形成一种习惯后,孩子在消费时就会更加理智和成熟。 (晓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