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尤其表现在一年级新生中。心理卫生因素成了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适应新的生活,不能成为学习主人的重要原因。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家庭和中小学教育有关,这些教育往往忽视了对他们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的培养,管得太多、太细,致使他们心理营养不足或畸形;另一方面是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衔接的不够,中学到大学的急剧变化使得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比如,生活上由包办依赖到独立自主,学习上由灌输为主到自学为主,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人际关系由单纯到多元等等。中学没有相应的导前教育,而大学或是来不及教育或是教育不足,形成教育上的断裂;再者,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多元化的观念以及某些不正之风等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影响,引起他们的困惑和内心冲突。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则与他们以往的思想基础、心理素质及自我调节能力等有关。
为了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1.中学教育应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应充分利用卫生课、体育课、班级活动等进行心理教育和训练,各门主课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传授,把提高人的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2.家庭教育应改变包办过多的现象,关心、爱护孩子应立足于他们的发展,而不是替他们安排好一切。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参加劳动,参与家庭生活,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和能力,平等民主地与孩子相处,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人格。
3.大学教育应充分正视新生适应期的转变。并采取一系列切实的措施,如通过入学教育、德育课、班团活动等有利时机,进行适应期教育;班主任、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帮助他们解决;多进行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以及新老生、师生的座谈,传授新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方法;任课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大学与中学学习方法上的差异,作好教学方法上的过渡和内容上的铺垫,并多开展答疑活动。
4.大力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如利用健康教育课、德育课、有关选修课及校刊、专栏、广播、沙龙、讲座等形式。目前,已有部分院校开设了心理卫生课程或讲座,系统地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武装自己,产生了积极作用。浙江大学近几年来连续开设了“青年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卫生”等课程,先后有3800多名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卫生教育和训练,效果良好。许多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后说,如果我们在一、二年级时就学,一定会少走许多弯路。
5.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全国已有一半左右(在沿海及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已占2/3左右)的高校开展或正在准备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学习新的适应性行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走出误区;同时也给一部分希望更好地发展自己、充分挖掘潜力的学生以指导。心理咨询在许多高校蓬勃开展,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