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教快讯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大方,造就不自私的孩子
来源:育儿宝贝网     2005-12-15 12:57:00
 

  几乎每一个父母在看到孩子的抢夺和囤积行为后会感到担忧和害怕:“我的孩子会不会一直这样?”面对家长们的困惑,美国的儿童发展和行为问题专家Jan Faull解说个中缘由,并引介了一个成功的家庭。

  2岁左右的孩子表现尤其突出,只要有人碰他们的玩具,他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别动,这是我的。”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一旦进入了幼儿园,孩子便开始表现出分享、轮流甚至偶尔的大方。

  如果不只一个孩子,家里就必然会产生关于资源的竞争,如财产、“领土”和关注,家长又会忧心忡忡:“如果我的孩子们不能关心别人,将来他们怎么会有对公众利益的责任感?”让我们来认识一下Smith夫妇,他们决心灌输给孩子们一种仁爱思想。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他们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无论是捐助无家可归者,还是照顾生孩子的邻居,他们都竭力让孩子见证人类给予的天性。Smith夫妇也努力让孩子将仁爱付诸行动,Jane和Bill带他们去做义工,并让孩子们参与讨论捐款给哪一个慈善机构。

  Smith夫妇意识到他们向孩子们灌输的这种价值观,实质上是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利他行为。他们从不苛求或强制,而是通过工作本身的趣味性和自豪感来感染孩子。既使孩子们抱怨他们也坚持不懈。

  他们也会给孩子制定行为规则。Smith夫妇给孩子们零用钱,但要求他们必须13用于慈善行为、13投资,另外13自由支配。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定下这个规距,并希望孩子们终生实行。当Smith家的孩子们学会帮助别人以后,父母就不必强制了。

  他们总是耐心地教导孩子。无须说教,Smith夫妇巧妙地向孩子们指出慷慨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以及对社会的益处。Jane Smith也许会这样说,“我真开心能花时间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除了每周六都向教堂捐款并去做义工,慈善行为已渗透到Smith家的日常生活,成为餐桌上的话题之一。这奠定了孩子们认识世界尤其是社会公正的基础:为社会公益事业尽一份力。

  Smith夫妇的三个孩子各有自己的想法,对慈善行为的热心程度也不会完全一样,但在传递他们所珍视的价值观上,上述做法还是很有效的。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杏 坛 书 架 关 注 成 长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教育服务
·在好老师和跟谁学之间划上..
·孔令义:书法艺术应在科学..
·山东高青县田横小学女教师..
·广西:3年内将投入60亿元发..
·改革开放30年:八大变化见..
·警惕: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
·石家庄市直各局深入开展主..
·葫芦岛:特殊的国防教育宣..
·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学生滑..
·利川着力抓好廉洁征兵教育..
更多..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