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国外育儿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好家长需具备育儿敏感性
来源:西饲胡同     2009-8-7 11:49:00
 
 关心孩子的成长,目光不能只停留在孩子身上。对家长而言,只有把握好育儿敏感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育儿敏感性

  在这里,我们把育儿敏感性看成是家长对抚养孩子有关的物质与心理资源的敏锐觉察。
 
 
尚未独立的孩子,都需要家长的关注与帮助。因此,家长是否能很快意识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所发出的需求信息,并恰当、及时地予以满足,成为育儿敏感性的主要指标。

  孩子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身心两大方面,因此,家长的育儿敏感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孩子饮食、睡眠、身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二是对孩子寻求注意、感情抚慰、爱抚、理解与帮助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国内有研究发现,我国家长对幼儿生理需要的敏感性水平,要明显高于对其心理需要的敏感性水平。这是因为孩子的生理需要比较外显、明确、强烈,容易得到家长的重视和正确判断,并且生理需要同生存直接相联系,因而家长对孩子生理需要的敏感性容易达到并维持较高的水平。相反,孩子的心理需要相对内在、隐蔽,其表达信号又受其思维和语言水平的局限而较为模糊不清,与此同时,心理需要的满足对个体生存的影响是间接的,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家长对满足孩子心理需要的重要性认识相对不够,并且在对孩子心理需要信号的识别、满足方式的选用方面相对较差。

  家长的育儿敏感性是亲子关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孩子在身体发育以及认知与情绪发展方面出现个体差异的重要来源。因此,家长需要从3个方面进行调适,以提高育儿敏感性,从而促使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行为敏感性

  行为敏感性往往通过家长与孩子交往的性质而表现出来。敏感性较高的家长,通常当孩子在寻求大人注意时,能做出快速应答;当孩子有正常需求时,会尽快予以满足。例如,孩子在呀呀学语时,家长就模仿孩子的发音并予以强化;常常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对孩子的自主、独立需求给予支持,以及其他种种及时对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行为表现。

  目前,许多家长的行为敏感性往往偏高,继而导致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例如,通常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表现比较明显,这是由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逆反心理似乎已成为不同年龄孩子的普遍现象,这其中,家长的过分关注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出于爱孩子,为了让孩子成才,不少家长太过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太尽心尽力地替孩子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以致年龄不大的孩子,也时不时地冒出几句“真没劲”、“一点自由都没有”、“我爸妈真烦”的感叹。的确,明明是孩子“温饱该自知”的事,家长还是太在意孩子吃了多少;应该是孩子自己做功课,家长也会不由自主地凑上去陪读、检查;该孩子自己走的未来道路,家长早早地为他设计好,不管他愿意不愿意,都得去走;孩子一有“风吹草动”,家长便会“草木皆兵”……这一切,既失缺了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和独立性,降低他学习的动机和主动性,还会使他变得过于敏感与焦虑,甚至造成亲子冲突。

 认知敏感性

  认知敏感性体现在家长是否了解孩子的能力与局限、兴趣与需求等方面。与认知敏感性密切相关的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应该重视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但早期教育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却大有文章可做。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要适合孩子的年龄与认知特点。是以数字计算、识字为主,还是以形体感知、空间转换、想像力和创造力等为主?相对而言,早期教育中后者的培养与训练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感知、空间与想像等方面的成熟恰恰是未来认知发展、知识学习等方面的基础。其次,应该关注早期教育的结果还是早期教育的过程?在谈到国内的足球氛围时,足球教练米卢曾认为,我们太过关注足球比赛的结果,而忽视了足球本身给我们带来的乐趣。这话同样点出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误区—家长通常只关注家庭教育的结果,而对过程漠不关心。实际上,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过程,孩子学钢琴而没有最终成为钢琴家,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失败:孩子灵活了手指、懂得了音乐语言、陶冶了性情,难道不是童年不可多得的收获?只要对孩子的认知、情感、人格发展有促进,孩子的尝试就是有价值的。

  除此以外,不要对孩子的心理需求不闻不问。孩子有着丰富的、与成人不同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其心理需求也各不相同。例如,1岁左右的婴儿需要建立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信任感及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两三岁的孩子一边对大人的要求说着“不、不”,一边尝试着自主性的探索;四五岁的孩子则迫切需要参与各种各样的玩耍和同伴交往;小学阶段的孩子,最希望能处理好学习与玩耍、家长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从童年迈向青春期的孩子,则开始渴望独立,具有更强的自我关注与自我体验的愿望。因此,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悟: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又是什么。

  环境敏感性

  环境敏感性,可以反映在家长组织与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与经验的方式上。高敏感性的家长会时常关注孩子生活、游戏、学习等各种各样的生存环境,为他提供容易理解、与年龄相吻合的各种材料(如用于学习的各种书籍,以及各种各样的玩具),为他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与活动,并尽可能让他涉及社会与学习经验。
 
 

  人民日报曾报道过一例“温柔的禁锢”—在山东济南,有位小学一年级的女生不慎迷路。从此以后,顾虑重重的母亲就辞职在家专门“照看”起女儿来:女儿不再外出,不再与他人交往,如此整整21年。结果,替孩子遮去了所有的风雨,反而使她的身心产生了废用性萎缩—女儿的智力从此再也没有发展过。29岁的成人,心智相当于8岁的孩子。为孩子营造这样“纯净”的环境,无疑把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种种有效的环境刺激都隔离了。

  在传统上,人们往往认为环境起着一种整体的效应,因而认为“好”的环境总是有助于全方位地增进孩子的发展,而“坏”的环境则会毫无例外地损害孩子的成长。而环境独特性的观点认为,环境的不同侧面会影响发展的不同侧面,而且“好”的环境并不必然导致良好的发展结果,“坏”的环境也并不一定引发不良的后果。这一切,都应视亲子的特性与交往的时机、场合等因素而定。

  心理学家发现,家长的“言传”与“身教”相比,身教的效果要大得多。这就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其影响力不及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和自然流露的价值取向。所以,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成长,还需调整自我,寻求新的发展。可以说,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家长为人处事的折射。家庭中“家长”的环境因素,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杏 坛 书 架 关 注 成 长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教育服务
·在好老师和跟谁学之间划上..
·孔令义:书法艺术应在科学..
·山东高青县田横小学女教师..
·广西:3年内将投入60亿元发..
·改革开放30年:八大变化见..
·警惕: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
·石家庄市直各局深入开展主..
·葫芦岛:特殊的国防教育宣..
·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学生滑..
·利川着力抓好廉洁征兵教育..
更多..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