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资讯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牛津大学导师制与自由教育传统
来源:     2007-7-3 14:56:00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它从中世纪一路走来,虽然始终受到大学内外的各种批评,但至今仍然是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其一流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导师制的产生与历史演变

  牛津大学导师制最初产生于14世纪。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在他建立的新学院中首次实行付薪的导师制。当时的制度是从学院的基金中留出100先令作为导师的报酬。导师主要是学生在道德和经济方面的保护人。威廉•威克姆实施导师制的努力标志着制度化的导师制在牛津大学的最初确立。在宗教改革时期,随着牛津大学各学院成为以本科为主的教学机构,导师制在各学院普遍建立起来。

  但是,直至19世纪以前,牛津大学的导师都不被认为是学院的正式教师,而只是私人导师。此时的导师教学也只是学院正规教学的补充。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以学生的学业为主,而是涉及道德、经济等多个方面。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牛津大学导师制建立于19世纪大学考试制度改革之后。导师制开始成为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本科教学为主旨,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制度。

  此后,牛津大学导师制逐渐向学科化、学术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导师职业成为一种真正的学术性职业。

  导师制的教学理念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牛津大学的导师教学由导师和学生一对一地进行。牛津大学导师制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虽然这种一对一的导师教学在当今的牛津大学并不多见,更多的是两至四名学生一起上课,但是关注每个学生的论文,实现对学生有益的个别指导,仍是牛津导师关注的核心问题。

  在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中,学生不是消极的消费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师生双方的协作和互动对于导师教学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导师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师生对于学习观念不同理解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共同思考同一个问题,双方的合作能使他们获得独自无法获得的成果。

  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牛津大学导师教学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评价证据,如何将事实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能力。学生在准备周论文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独立地搜集资料,并进行连贯地表述,同时在导师教学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在导师的批评面前捍卫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自由教育传统的核心体现

  牛津大学最为典型地保留了中世纪大学的特点,在七八百年的变迁中仍然保持了其古典特色。导师制作为牛津大学自由教育传统忠实的实践者,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中,使牛津大学的自由教育传统也不断发扬光大。

  “自由教育”作为一种正统的教育观念,发端于古希腊。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主张的自由教育是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以自由学科为内容,以满足奴隶主贵族的需要为目的的教育。中世纪,在神学笼罩下的“七艺”被认为体现了“自由教育”的观念。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从反对宗教束缚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目的出发,提出了以古典语言和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到18世纪末,“自由教育”一般被理解为一种以古典著作学习为基础的教育,“自由教育”与“古典教育”成了同义词。

  在牛津大学,学生不会屈服于任何标准答案和学术权威。正如法国现代史教授马蒂亚斯•夏尔曼所说:“在牛津大学,我们不培养绵羊,而是培养具有负责精神的人。”这些人今后无论在什么形势下,都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对学生进行道德指导的牧师和学术教师在导师身上的结合,以及古典课程教学形成了大学典型的自由教育传统。这种自由教育并不是为了传递大量信息,而是通过分析古典作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智力训练,培养其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

  早在19世纪初,牛津大学林肯学院院长爱德华•塔汉姆就提出,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学府,是传播普遍知识的场所,传授普遍知识是大学首要的职责。

  一个世纪后,牛津大学新学院院长史密斯指出,“本科生的学习是培养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必需的耐性、坚韧和决心;对于真理真诚坚定的思想以及从容、沉静的品质。”

  史密斯院长的继任者艾伦•赖安将牛津大学导师制置于自由教育的广阔背景之下。赖安认为,自由教育并不具有非职业的性质。在历史上,自由教育只适合于人们在文科范围寻找职业,如教会、法律或医学。但是,现在自由教育将给予学生对于生活的所有方面几乎都有益的技能。自由教育提供的是一种可迁移的技能,如阅读、再现的能力;获得信息的能力;流利而清晰地说和写的能力等。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宽泛的职业技能还是适用于某种职业的训练。赖安认为,自由教育所鼓励的并不是对研究的尊重,而是对学问的尊重。艾伦•赖安院长的观点可以被视为今日牛津大学自由教育传统的新发展,而这种发展又必然与其导师制教学理念的变化密不可分。(作者:杜智萍)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