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资讯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行动起来 保护民族的DNA
来源:     2007-7-2 17:54:00
 

我是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网络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人们穿着同样的衣服,吃着同样的食物,看着同样的电影,享受着同样的流行。当我们声嘶力竭的在向世界宣告我们有多么瑰丽的历史,我们有多么博大精深的文化,但是放眼望去我们除了留下来的那些已经业已空虚的文化残骸,剩下了什么?

  我们的与众不同在哪里?我们的祖先到底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DNA”让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屹立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这个民族的“DNA”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它涵盖的范围很广,主要是一些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等。往往都是通过口口相授的方式流传至今,看的人多,会的人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生存还是毁灭对于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来说,似乎是非思考的问题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它在与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进行一场艰巨的抗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近十年,功利性对待民间文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文物被作为单纯的商品,只要是老东西,只要是值钱的都卖。

  “我们正在漫不经心地毁掉自己的民间文化,有些破坏甚至是有组织的。”白庚胜说,旧城改造时,老胡同、老建筑、古遗迹根本没有普查登记,一口气就用推土机推平了,许多民间文化就这样眼睁睁地被破坏了。作为民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工艺品也面临生存危机。

  几乎每分钟都可能有一位老艺人、一门手艺或一首民歌消失,每秒钟都可能会有一幢老房子被拆掉。在这场与时间“赛跑”中,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关键在人,人在则在,人亡则亡。保护生活方式和观念比保护有形的物质要难得多。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王勇忧心忡忡:“不尽力抢救保护,再有10年,60%以上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将不复存在。”据分析,传统品种“濒危”,一方面因为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日渐式微,有些传统品种甚至由于传人的去世而失传。另一方面,机械化生产的介入,也使得原本由经验积累形成的传统技艺被机器“吃掉”。

  令人欣喜的是,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之际,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6名。涉及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5大类134个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世代传承,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说,“今后,文化部将继续分类、分批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此外,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权利、义务以及资助等作出规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也已在起草中了。

  或许,保护过去的文化状态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社会不断的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伴随着特定的社会环境产生的。当社会很多与之相关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时,这些文化现象就会随之消散,当人为的进行保护的时候,被保护下来的文化碎片其实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存在状态。我们该如何处理好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如何让残存的精华重新在现在和未来散发光芒?这需要很大的智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时也会与一些个人利益产生矛盾。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许多人住进了楼房,享受着现代化设备带来的便利时,另一部分人却要住在比较古老的村寨里,手摇着纺机织布,因为这里的民俗要保护,这种保护对他们而言是否是一种伤害?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窑洞是民俗,但为了保护这种民俗,让当地老百姓再住进窑洞行吗?他们有权利享受现代文明带给他们的舒适与便利。保护文化遗产不能阻止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我们不能以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名义,来牺牲部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何从整个人类和全体人民的角度,考虑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民族文化的建设和优秀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又考虑到作为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民众个体的切身利益?这也需要大智慧。

保护,需要全体国民的自觉

  “临海词调”的老演员陈大牛、“绍兴平湖调”的“绍兴师爷”郑关富、“义乌道情”的老艺人叶英盛、“平湖钹子书”的传人徐文珠、“湖州琴书”的老宝贝周芝琴、“蛟川走书”的带头人江亚华,每个保存“火种”的艺人们都在感叹观众日益寥寥,后继愈发无人,但是他们也一直在努力着,改变演出形式,加入创新的元素,让表演更贴近观众,也在思考着如何让传统的艺术形式能吸引年轻人,并让他们成为粉丝。

  目前,国家已出台了对那些保存 “火种”的传承人们给予补贴和待遇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也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立法的角度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极大的支持。同时加强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决策层已经行动起来了,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们,焉能袖手旁观?

  那么普通观众呢?是不是真的对传统艺术漠不关心、毫无兴趣么?参加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的网友记者们给出了一个反例。部分特别冷僻的传统曲艺形式由于存在语言障碍,接受起来稍微有点困难,但其中的装扮、情节、唱腔还是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传统的技艺更不待言,神奇地让大家都叹为观止。之后一篇篇发自内心的感悟,如果那些老艺人们看到,肯定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将来充满信心。网友自由心说,真是享受一次传统文化艺术带来的震撼,此时,她的眼里充满了感恩的闪光。

  有专家提出,在保护民间文化方面,需要全体国民的自觉。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作为未来中国人的身份象征,文化的独特性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都非常重要,而保护这种独特性的首要责任当然在于每个享有它的人。

  套一句老式的话,行动起来,为保护民族的DNA“添砖加瓦”。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