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资讯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四个“文坛” 为难文学?
来源:     2007-6-18 8:32:00
 

 ■本报记者黄里 前不久,四川省作家协会与中国作协文艺报社在成都召开了一次专题座谈会,主题是“推进新世纪中国文学创新发展”,到会人士层次不低,“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与会专家希望通过交换各自对当前中国文学发展态势的判断,找到文学如何创新的真知灼见。
  会议几乎一直与争议同行,从不同见解、不同观念的碰撞,可以看到社会急剧变化在文学界的深刻投影。
  突然出现四个互不搭界的“文坛”,“正宗”视而不见
  “这个题目太大了”。著名评论家雷达一上来就在创新的前面加了一个“继承”,他的讲话主题成了“继承与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作品要有精神,缺乏精神的文学作品,不管如何精致,最终都会被读者抛弃。力度、深度、精神资源,在雷达看来是文学创新必须依赖的。
  看过不少80后网络文学之后,四川师大文学教授曹万生发出质疑:过去的经典作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学风格,而现在的热门作品,就写作风格和方式而言,似乎是一个人写出来的。美文没有了。
  没有找到办法,既往方向失控,在著名评论家白烨看来是因为“文坛变大了,文学变小了。我们所喜爱的文学地盘小了,影响小了。”据他观察,现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四个文坛:有一个传统意义上依托文学期刊、作家的文坛;有一个按市场需要发展,在市场运作下的文坛;还有一个以网络为平台的文坛;也许还有一个媒体描述下充满了口水战、官司、要饭、脱衣等闹剧的文坛。
  联想到去年11月参加的一场中日青年作家研讨会,会议为参加者设定了一个话题,回答“你受到谁的文学影响?”结果白烨发现,很多作者回答并没有受到过谁的影响。非要回答时,他们就随便说一个。许多回答是“我不看他们的,我就看我自己的。”
  白烨认为,并不是他们没有看过别人的作品,只是他们没有去思考要继承,要借鉴、要学习这样的大问题。“我们认定的经典,他们并不认同。”可怕的并不是这一点,白烨认为,“我们所在的这个系统,对这一切基本上没有感觉,视而不见,才是问题。”没有交流,没有关注,如何谈发展谈影响谈创新。
  白烨向记者介绍,去年,中国作协在北京开了一个会,研讨文学的发展。几乎同时一帮网络文学作家也在北京开了一个会,主题是“网络对文学的影响和网络文学的前景”,有200多人参加。这两个会的特色是“这边眼里没有那边,互不搭界。”大家都在写作,却互相视而不见,这就是当代文学的现状,是“两根永远不会交叉的铁轨”。
  超女都在努力学习唱歌、外语,作家为什么就不能向社会学习?
  与作协圈内的人有些不知所措,或者情绪激昂相比,来自高校的学者似乎多了一份冷静。四川大学教授冯宪光认为,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文艺观念、文艺创作方式、文艺队伍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文艺的生产、服务、传播、消费形式日益多样化。因此必须去认识适应新的文艺生产格局,调整生产方式,客观的现实不能漠视。
  冯宪光认为,文学现在的生存环境已进入消费时代,人们的消费也包括文化、审美消费。有人要卖,出版社才敢出,就是这样一个格局。你自己认为写得很好,没有上市、没有阅读,就谈不上是文学作品。因此直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才是作品的第一要素。“据说李宇春也在学习提高歌唱技术,张靓颖也在努力学外语,我们的作家为什么就不能向社会学习呢?”
  许多年没有进影院的著名诗人杨牧,看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内心是空空的,除了当时的一点感观冲击,没有任何思想内涵留下。”他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这个时代的文艺作品缺宁静、缺思想。在他看来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而冯宪光并没有这样的担心:“在银幕上制造灿烂的景观,一种辉煌的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是现代电影利用技术手段吸引人的生产方式。”
  文学正换上多元化的车轮高速向前,谁将被抛弃?
  卡拉OK、数码相机、网络博客,时下人人都可以从事以前必须专业人士才能从事的文化创造,大众参与审美活动已没有任何技术和专业障碍。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电影电视热播后也会改编成小说发行,这些不是不严肃,而是大众审美方式多样化的必然。如果说大众已经被所谓低俗笼罩的话,为什么易中天、于丹对经典的解读又吸引了那么多人的关注呢?这说明,大众的审美消费多元化了。消费时代文学方式正在提速发展,专业作家不能停留在自以为是的小站上。
  《当代文坛》副主编罗勇认为,不少作家都觉得今天的生活在变化,感触也不少,但构造作品的方式却很难相应地作出调整,一旦落笔写作,那种既定的美学惰性常常会拖着自己走入一种缺乏创意的平庸之中。罗勇在研究了当代一些作家的精品后发现,构成他们写作最稳定也是最富于创意的经验形式,是上世纪80-90年代时期形成的,此后很少有变化。因此,他们在新世纪中没有创新。“文学必须找到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来重建或者激活它与现实的联系。”
  “你对人性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果没有,你就不要写。”我们的作家是不是在用心发现新生活的变化呢?白烨与记者交谈时坦诚地说,文学没有创新的疑问,只是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没有走出去的误解。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