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呼唤“撼世力作”
——访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高洪波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学创作工程”将在我市隆重启动;届时,“中国作家深圳行”采风活动也在深圳拉开帷幕。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高洪波先生。
高洪波认为,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有很多庆典,但改革开放30周年庆祝活动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盛典。由中国作协这么一个文学领域最高级别的组织机构和深圳这样一个在全国有领先意义的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城市,合作启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学创作工程”,这对于总结党在历史新时期的执政成绩具有巨大的意义。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08年的三十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领域,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30年来,全国人民经历了一个个痛彻骨髓的心灵阵痛和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对这一历史进程中五光十色的人生图景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进行深刻的文学再现和反映,对30年来改革开放的宏伟历程作全方位的深度叙写和立体刻画,对于提升民族的审美品位、构筑当代中国的“史诗”,无疑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因而,双方合作启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学创作工程”,是很有远见的。深圳有着丰茂的智力资源和良好的文化生态,也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优势,具备了天时、地利之便,再加上中国作协的“人和”,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强强联合,势必取得良好的预期收益,收获一批卓有分量的改革文学力作。所以,启动这样一个宏大的创作工程,首先体现了一种时代的要求。
高洪波说,中国近三十年的飞腾巨变,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瞩目中发生、进行的。我们目睹了她神话般的奇迹。尤其对每个深圳的文学工作者,更是义不容辞,更有责任去激情抒写这种伟大巨变。二十六年来,深圳的作家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涉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连续三届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报告文学作家杨黎光的《没有家园的灵魂》、林雨纯、郭洪义的《天地男儿》等,实际上就是深圳本地改革题材文学创作的优秀作品和重要代表。
高洪波说,此次“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学创作工程”并不仅仅限于深圳,而是向全国辐射,具有广泛性。因为三十年改革开放是一种全方位的变革,覆盖了中华的每一块土地,因而,相应的文学创作,也当然是面向全国的。因此,这是一个全景式的工程。这个工程,意在唤起文学界对祖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宏伟历程的一次检阅与巡礼,为改革开放三十年进行一种反刍、反思,对所走过的历程、辉煌作一次梳理和整合。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为新世纪的中国当代文学献上一批有可能传世的“撼世力作”。
谈到此次改革文学创作工程与上世纪80初中期的“改革文学”的异同时,高洪波颇为动情地说,上世纪80年代,我国文坛涌现出了诸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锲的《热流》、焦祖尧的《跋涉者》、柯云路的《夜与昼》等一批改革文学的作品,体现了那个时代作家所共有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尽管这些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未必成熟,但却很及时,反映了改革初期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我们承受着改革开放的雨露而进入新的世纪,新世纪的作家对三十年改革开放宏伟历程的描述,肯定不同于二十年前,时代不同了,视角与思维也就有了新的变化。同时,这批新生代的作家,在才气学养、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有上辈作家所不具备的新优点。
在谈到如何看待深圳的文学创作时,高洪波说,深圳置身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得开放改革的风气之先,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文学创作的势头看好,在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电视剧等领域都有着一批优秀作家,如杨黎光、林雨纯、李兰妮、彭名燕等。由于经济实力雄厚,肯定比别的城市在文化发展上有一些领先之处。深圳建立特区也有26年了,理应有一批思想深刻、文化含量高、艺术追求高的“撼世力作”面世。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