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资讯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孔曦:鲁迅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土壤
来源:     2006-9-15 20:08:00
 
  孔曦

  读中学的时候,就从《闰土》、《祥林嫂》和《药》这些课文认识鲁迅先生了。除了少数专业人士和文学爱好者,对于大多数三四十岁的中年人来说,鲁迅先生和左联五烈士几乎就等于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人们甚至有了这样一个概念——建国后,先生能从尘封已久的三十年代的文坛“脱颖而出、一枝独秀”,甚至成为一尊神,是由于某个伟人对他的激赏。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思想界的坚冰逐渐融化,不少被打入冷宫的文坛大家也渐渐地为读者熟悉——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王了一、丰子恺、李宗吾……当然,还有周作人。也许是出于逆反心理、也许是因为猎奇、或是“市场经济”……,有些小说名家、文坛新锐,开始在先生头上“动土”,什么“鲁迅是一块老石头”啦,什么“没写过象样的长篇,戳不住”啦,甚至以批判鲁迅为终南捷径,以期造成轰动效应,一夜成名。

  然而,当我们读过了胡适的温和、林语堂的幽默、梁实秋的渊博、周作人的冲淡、王了一的平实讥诮、丰子恺的素雅宁静和李宗吾的冷嘲热讽之后,回过头来再读鲁迅,我们仍然要为他的深刻和尖锐叹服。我们依然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成就早已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当然,先生并不是一个神祗,他只是一个战士。也要吃饭睡觉、做很多普通人都必须做的琐事,甚至会犯一些错误。但先生的作品、先生的思想、先生的精神,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丰饶土壤,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于疗救国民精神的作家作者,培育了无数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的热血青年。

  没有神祗,地球照样转动。没有土壤,世界将面临无尽的荒芜。

 

东方网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