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资讯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韩浩月:中国孩子缺少自己的文学童年
来源:     2008-10-21 11:14:00
 
 近日,在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作品研讨会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发言称,“过去是孩子不了解大人,觉得大人神秘。现在倒过来了,大人不了解孩子,觉得孩子神秘了。有些儿童作品出来以后,孩子们会评价说‘弱智’。”

  媒体报道该新闻时使用的标题是,“孙云晓批评儿童文学‘弱智’”,但阅读完新闻全文才知道,哪里是孙云晓批评儿童文学“弱智”,明明是孩子们亲自批评嘛。几年前曾有一份关于儿童文学的读者调查,2000多条来自中小学生的意见中,“儿童读物太弱智了”就十分扎眼地位列其中,更有孩子提出了这样一个请求,“希望你们给我们写一本可看一年以上的书”。 而我所理解的“可看一年以上”,是那种类似于《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小王子》这样的传世作品。

  孩子们的这个请求是直接而朴素的,也一语道破了儿童文学几十年来为何一直处境尴尬——中国儿童文学不乏“作品”,但却少有“经典”。作为一名七十年代生人,提到儿童文学好歹还可以脱口而出“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和“郑渊洁叔叔写童话”。没想到到了21世纪,提到儿童文学,仍然只有郑渊洁这个也成了爷爷级的人物。想想我们这代人其实是没有文学童年的,我们从小接触的文学,是评书、金庸武侠、琼瑶言情,而这些都是属于成人的,可以说,我们的阅读经验,是直接一步跨进了成人期,中间并没有一个阅读的“缓冲地带”。

  中国也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包括“最畅销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以及“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她们都拥有自己的“品牌”,前者的“淘气包马小跳”,后者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都有数十万、几百万的销量。但这些貌似巨大的销量并不代表什么。首先,青少年儿童是图书消费的主力,这个读者群基数是以亿为单位计算的。其次,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群体甚至连100人的名单也凑不完整,核心作家的书卖得多一些,并不代表他们的写作就是被青少年认同的,也许,这不过是“没有选择的选择”而已。要论销量,每年父母带着孩子去买的四大名著说不定也会超过这个数字。

  中国儿童作家中最具想像力的当数郑渊洁,他一人独撑一本《童话大王》23年,这本身就是一个童话。郑渊洁所创造的皮皮鲁和鲁西西,也是中国作家创造的最为国际化的儿童卡通形象。郑渊洁的童话突破了中国童话几成桎梏的逻辑和道德框架,为童话人物赋予了更高的人格价值,但他的创作视野并不开阔,因而作品少了纯粹和大气。缺乏想像力是中国作家的通病,只是因为儿童文学作家身份,读者对他们的想像力会要求得更高一些,恐怕对这个写作群体也是无形的压力。

  童年是接触文学最好的时期,那些丰沛而敏感的心灵,一旦插上文字的翅膀,他们的一生都会为文学所滋养。也许是意识到了这点,后来的家长们都很注重对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只是,家长们的选择面太窄了,当年的父母给我们读安徒生童话,现在我们从书架上拿下那本蒙尘的书读给孩子的,依然是安徒生童话。而这些外国童话,大多数也并非是孩子们都喜欢的。中国孩子需要本土作家创作的童话,可是几十年来,中国作家还是让孩子们失望了。

  现在的孩子,与以前的我们相比,更是没有文学童年的。杨红樱和秦文君的作品,大多是现实题材的,说的是校园里的事情,青少年固然喜欢读到身边的人和事,但他们的群体特点更多的却是喜欢毫无约束的畅想。通过排名前100位的世界经典儿童文学的作品属性,就可以看出孩子们喜欢什么类型的作品。即便是经典作品,近些年也逐渐被《千与千寻》、《蜡笔小新》、《麦兜的故事》这样的动漫图书抢去了风头。这意味着,每个时代的孩子对精神产品都有不同的要求,新经典的诞生,必然要吻合当下孩子的心理需求。哪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能有勇气承认自己真正了解现在的孩子?他们的写作,除了被冠以“儿童文学”的称谓外,拥有多少儿童文学应该具备的文学营养?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