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体育文学能否也拿金牌
|
来源: 2008-8-19 10:57:00 |
|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采访击剑名将栾菊杰,把当年写作《扬眉剑出鞘》的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也请了出来。其实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电视还不很普及,多媒体就更谈不上,人们想更多地了解一个运动员的成长经历,多是通过文字,这自然也就成就了许多作家,我便是在读了理由的作品之后,才认识了一个活生生的栾菊杰的。
这样的作品,当时还有鲁光的《中国姑娘》等,当然如果说得更宽泛些或者更早些,谢晋导演的电影《女篮5号》,也可列入其中。这些作品,起码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美好梦想,同时也通过这些文字,理解了人类借体育竞技,不断挑战自身体能和心理极限,从而走进更加阔大的精神境界。
北京奥运会,不仅对运动员是难得的机会,各行各业都有表现自己的舞台。场馆建设的科技含量,开幕式表演的出奇制胜,新闻大战的“硝烟弥漫”……当然,作家们也非只是看客,早在奥运会开幕前,就已经有了徐坤的《八月狂想曲》,曾哲的《觉建筑》,孙晶岩的《五环旗下的中国》等,但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所言,我们仍期待着更好的体育文学作品问世。换成我的话说,就是作家们是否也能像运动员那样,在这个领域的创作上,也摘得一枚大金牌!为北京奥运会赋予更多的影响力和更加久远的人文内涵。
有人曾考证过,我国古代文学典籍《诗经》中,就有大量有关体育活动的描述。西方文学经典《荷马史诗》中,也有许多对拳击、摔跤、赛跑等比赛场面的记录。而现代奥林匹克的精神内核儿,与文学所追求的理想是一致的,因而我们也就有理由相信,在这场体育盛宴之后,会有一道更加接近我们心灵世界也更加关注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文学大餐出现。 |
|
■相关链接
|
 |
|
|
|
|
 |
学子前程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