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资讯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文学期刊的困境扫描
来源:     2008-3-19 9:37:00
 
文学期刊的困境扫描

  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期刊曾经一度辉煌,发行量在几十万份甚至上百万份的刊物并不罕见。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文学期刊自20世纪90年代至现在进入了彷徨期,它们被新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纪实、生活、时尚和实用期刊重重包围。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学期刊陷入质量下降、读者群减少、声誉日弱、经济拮据的重重困境之中。面对困境,文学期刊作出了三种应对模式。

  第一种应对模式是坚守文学阵地。以《收获》为代表的一些老牌大刊,包括《当代》、《十月》、《人民文学》、《小说月报》等,基本上都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或稍作变化的姿态,注重把握文学作品文学流变及作品内质,坚持着纯文学的道路。如《人民文学》几年来除了对栏目设置作了小步调整之外,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文学依然神圣”在《人民文学》上体现得最为充分。2003年,贵州茅台集团以协办方式与《人民文学》长期合作,包括2003年提供人民币90万元的赞助,从而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稍稍改善刊物的生存状况,使《人民文学》可以继续把文学坚持下去。

  第二种应对模式是行走在文学边缘。面临着窘迫的境地,许多传统文学期刊被迫改版,小说、诗歌等“纯文学”作品数量减少,纪实、随笔、杂文、回忆等非虚构类、“跨文体”的文章大为增加,这些文学期刊发生的变化,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 :文学淡出,文化凸显,行走在文学的边缘。这一类刊物以《天涯》、《作家》等为代表,其变化主要是由文学向泛文学转变。

  第三种应对模式是寻找新的文学增长点。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文学期刊在可能的情况下作出比较有创意的调整,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文学增长点,这些积极的态度都是值得肯定的。《青年文学》已改为A、B版。A版一如既往发表社会青年作者作品,B版则专发校园作者的作品,明确定位“80后”校园学生,专门展示学生成长中真实的自然形态,弥补了只发表社会作者作品的不足。

  文学期刊的困境剖析

  我国文学期刊陷入困境主要有如下四方面原因:

  其一,办刊模式封闭化。我国文学期刊出版结构和运作方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刊物“小且全”、雷同现象严重,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目前,我国文学期刊主要由文联、作协、各类学会主办,条块分割比较严重,定位相对狭窄,有些甚至自我封闭于“象牙塔”内,远离实际,脱离群众,办刊模式封闭化。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体制的保护,大多数文学期刊靠吃国家财政养尊处优,因此势必在市场经济的挑战面前变得脆弱不堪。

  其二,平庸的作品过多。我国的文学期刊大多具有“全、散、弱、小”的特点。平庸之作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而且对文学发展也极为不利。

  其三,发行量大幅下滑。首先,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了,在生活、工作、学习压力很大很重的情况下,作为文学期刊阅读者最多的青年人群要考虑的是自身的生存,没有时间、金钱和精力来反复地、经常地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其次,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新兴媒体的冲击也是无法避免的,电影、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传媒能使青年人更直接地欣赏到更有感染力的内容,夺走了很多文学期刊的读者,文学边缘化现在已经形成共识;第三,有些作家、作品远离社会、远离群众、远离读者,进行自我写作和个人写作,这也使很多文学市场流失。

  其四,经营意识淡薄。文学期刊经营意识淡薄,广告上不去有很多原因:其一,要做广告,杂志的发行量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不然广告所要求的广告效果很难达到,而文学期刊的小发行量吸引不住广告商的眼球;其二,文学期刊的读者群虽然比较稳定,但也很分散,从广告角度看并不是一个消费特征非常明确的人群;其三,很多期刊社并不是独立的财务接管单位,有广告费上级单位都收走了,期刊社自己拿不到钱,没有相应的广告政策,编辑、发行人员没有这方面的积极性;其四,文学期刊缺乏经营人才,文人办杂志,经营、营销意识薄弱。据相关媒体报道,2002年我国期刊的广告刊登额为36.83亿元。期刊的广告收入在各类媒体中所占的比例是最低的。自1993年以来,我国期刊的广告经营额占国内广告经营主体总经营额的比例始终没有超过2%。况且,这36.83亿元的广告费相对集中于时尚类、电脑类、财经类等期刊,如《时尚》系列、《瑞丽》系列、《世界时装之苑》、《女友》等刊物的广告额都相对较大。大量的文学期刊的广告收入则很少,有的甚至没有广告收入,这应当引起文学期刊同人的反思。

  文学期刊走出困境的策略

  文学期刊欲走出困境,必须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1.办刊模式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学术期刊何去何从,是保守封闭,墨守成规,还是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回答是显然而坚定的。中国的文学发展离不开文学期刊,需要吸收国外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文学期刊只有走国际化的办刊模式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中国学术期刊要实现办刊国际化,就要走作者、审稿者、读者国际化的道路,就要积极策划重大的国际选题,开展国际对话。

  2.办刊内容特色化

  一家成熟的期刊社会在长期的期刊出版过程中,在自身的社会定位、办刊宗旨、内容风格、期刊形象、期刊特色等方面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并从一种单纯的文字识别符号转化成一种质量文化的象征。一家期刊社的特色和品牌,就是其形象和声誉,也是其无形资产。

  3.组织一支优秀的作者队伍

  优秀的作品是靠优秀的作者写出来的。应该把优秀的作者看成文学期刊的“衣食父母”。文学期刊应重视作者资源开发的意识。应深入了解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作者队伍,了解作者的专长、学识水平、写作特点、曾出版过哪些有影响的著作,目前正在写些什么等。要和作者交朋友,定期联系,联络感情,联络作品,逐步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作者数据库”,这是与其他刊物竞争的人才资本。

  4.有一个整体的经营模式

  在众多的经营模式中,很多期刊把广告、发行权代理出去,只保留编辑权,这样是无法创立自己的品牌的。文学期刊应实行市场调研、选题策划、编辑制作、推广发行、广告宣传整体的运作模式,形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从各个环节上保证杂志的整体成功,形成一个整体的经营模式。

  5.形成一支优秀的团队

  文学期刊的发展离不开拥有同样的理想、专业素质和激情的优秀团队,一个合作共进的团队才能众人划桨济沧海。文学期刊要创造好的工作环境,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要为从业者提供干事业的舞台,激发从业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了充分发挥从业者的才干,文学期刊应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奖惩机制,劣者下,能者上。顺应市场经济的复合型人才是文学期刊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6.进行资源整合,集团化发展

  当今时代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而文学期刊沿袭计划体制下的办刊思路,资源的布局也是计划体制下的布局,一个省、地区各有几个刊物,以培养当地的文学力量为主,政府进行财政补贴,造成无序竞争。大多数期刊都是单个孤立的拼杀,很难产生规模效应。有些文学期刊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内容又互相重复,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进行资源整合很有必要。这种资源整合应该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来实现。很多老的文学期刊已经有相当的实力,有好的社会形象和号召力,如果进一步做大就可以形成集团化发展。再依靠集团做大做强,如搞影视公司、发行公司,组织一些文学活动,进行产业化发展。也可以组建跨行业、跨媒体的超级媒介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实施资本运作,以提升文学期刊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