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理论探索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为部门谋取不当利益也是一种浪费
来源:     2007-6-26 8:02:00
 

 新京报

  一项来自媒体的调查报告把“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问题指向了政府机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完成的一项读者调查(3602人参与)显示,90.3%的人认为政府的浪费现象比个人更加严重。

  (昨日《中国青年报》)作为印证的是,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冯培恩曾给出过如下数据:我国目前有公车数百
万辆,每年消耗超过2000多亿元,其中真正用于公务的约占1/3;每年公款吃喝的费用粗略统计达上千亿元;官员出国考察和培训热持续升温,公费出国一年耗资数以千亿元计。

  如此庞大的浪费数据确实让人感到震惊和感慨。“浪费可耻”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基本道理,但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却绝非一样的简单。针对政府机构的浪费问题,一般多是建议采取细化的约束制度,比如具体限定政府部门的公车标准、办公条件、招待费用、出国经费等等。事实上,类似的约束其实并非没有,最为典型的就是所谓“四菜一汤”的招待标准。其标准不可谓不严格而具体,然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导致类似约束政策落空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政策立足于一个理想化的基础,那就是政府机构,从整体到个体无一例外是毫无私利的“公益人”。

  或许在人们的良好期盼看来,这样的定位是理所应当的。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观点忽视了具体的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作为个体的“自利性”本能。

  正是出于这种“自利性”的原因,一些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才会出现大肆浪费公共财政,满足个人欲望的倾向与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浪费问题”其实只是“自利性”的浅层表象,隐藏在浪费背后的问题才更加值得警惕。

  比如一些政府机构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行政权力、满足自身的利益诉求,往往会通过行政力量来干预或者阻挠一些市场机制改革的取向,维护相关企业甚至个人的经济利益,进而也为本身的“自利性”行为扩大获益空间。在现实经济中,类似的一些垄断堡垒屡屡难以攻克、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等等,就是典型例证。尽管这些行为没有“浪费”行为那么明显,但实际上给社会公共资源和利益造成了很大损害。

  承认个体的“自利性”,绝不是说政府机构的浪费行为和谋利追求是合理的,而是为了更好的破解自利性的弊病。

  如果公众毫不考虑政府机构或其工作人员的利益诉求,甚至以此为出发点建立各种约束制度,那么这样的期望和约束很可能最终落空。

  既然“自利性”客观存在,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自利性与公利性的统一。在一些国家,政府高级官员可以享受官方别墅的待遇,每当他们感到工作压力过重或被国事家事搞得头大的时候,他就可以到这个“避风港”中度假,放松心情,以便能够更好工作。而之前确定此待遇,却是经过了各方意见的争论,这些争论涉及到选址、环境以及安全等多个因素。但是无论具体内容和立场如何,争论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官员能够更好的为公众工作。

  所以,一方面要承认政府机构的自利性,另一方面必须通过足够多的论证和辩论,来保证政府机构的公利性。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