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理论探索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一个新都市人的坎坷轨迹
来源:     2007-5-6 16:06:00
 

 来自贵州缠溪的全小良,从上海名牌大学新闻系毕业,终于得到多少人羡慕的《上海都市报》记者的职业。那么,全小良就真的从此成为一个新都市人而开始了他新的人生旅途了吗?叶辛的长篇小说《上海日记》,以全小良从2003年7月4日到2004年4月4日共九个月的日记,展示了一个新都市人在看上去有了文凭、有了体面的职业以后,还是有着一段令人辛酸而感慨的坎坷轨迹。
  虽然在上海有了整整四年的大学生活,但是,严格地讲,还没有真正融入到上海这一大都市的社会生活。缠溪难忘的环境和经历,造就了全小良的正直和憨厚的性格。面对佳居实业住宅区居民对住房质量差、问题多的反映,全小良经过调查、访问和取证,很快写出了《佳居美名掩盖了什么?》的报道。当房地产商知道这一消息而且即将见报时,先是利诱、后是闹到法庭打官司。从表面上看,全小良顶住了各种各样的压力,而且取得了胜利。但是,也正因为这一步,全小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小说采用心理展示,把一个有正义有良心和责任心的新都市人的屡屡碰壁,甚至由此而走进一个自己从未想到的骗局和怪圈,描绘出都市的险恶和可怕。从山里走出的年轻人,既涉世未深,也对大都市缺乏了解。他只是认为,只要是事实,只要是正义,只要是群众的呼声,作为一个记者,作为一张报纸,总应该支持,总应该有声音。但是,他哪里知道,陷阱在等着他,灾难在等着他。
  同样是从贵州缠溪来的苗杉,同全小良为青梅竹马,由于没有考上大学,就在上海做钟点工。照道理全小良有了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他们俩可以成婚共同生活了。但是,不要说买房,就是想借一间价廉物美的房子都困难重重。正是因为房子,他们只能无可奈何地拖延和等待。但是,也就在这个过程中,苗杉因为房子,开始移情别恋。同一个单位的苏悦,好像对全小良很倾心,并主动追求表示爱慕。全小良也是用真诚和真情,来对待苗杉以及后来的苏悦。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苗杉离他而去,而苏悦因为事先已经知道全小良将被报社除名,同时又有一个有房子的男子开始同她好上而抛弃了全小良。事业也罢,爱情也罢,全小良全都失败。
  我觉得《上海日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是一般的叙述一个新都市人的坎坷遭遇,而是着力表现全小良的诚挚、单纯和无奈。小说的高潮就是展示佳居实业总裁乔海贝的设计引诱欺骗,而最终玩弄了全小良。一个房地产商不甘于官司的失败,她把全部怨恨都集中到了全小良的身上。一方面,让《上海都市报》撵走全小良,同时她把全小良纳入到自己的麾下。乔海贝自己上阵,让全小良误以为这位总裁已经爱上了他。但是,当乔海贝知道苗杉已经和别人结婚,随即残酷而无情地让全小良“在本公司除名”。到了这时候,全小良才明白,他真正是什么都没有了,他连要在上海借房子住的条件和可能都岌岌可危了。
  都市,把全小良逼得几乎是走投无路。
  我以为,小说要表现的正是在商品经济大潮下,人与人的关系不再单纯和可爱。唯利是图、金钱第一,使一个外乡人在精神上和人格上受到了极大的嘲弄和摧毁。
  我发现,《上海日记》所表现的新都市人,他们的要求已经降低到了一个苟活的地步。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是新都市人在中国小说中开始亮相的时候。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大有一展鸿图的雄心壮志。邱华栋借用小说主人公表示,“我用手指轻轻一弹,那些高楼大厦就会沿着马路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依次倒下去,包括52层高的京广大厦和有300米高、88层的望京大厦。”(《沙盘城市》)从文学发展史上看,比邱华栋口气更大的还有的是。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有一个时常出没的外省人,即乡下人拉斯蒂涅。初到巴黎涉足上流社会,他遭到城里人的另眼相待和唾弃。但是,拉斯蒂涅对巴黎城既充满了仇恨,也充满了羡慕。而在拉斯蒂涅的背后,有一个虎视眈眈而又凶狠的伏脱冷。他不断教导和要求拉斯蒂涅在这个互相吞噬的社会里,“如果不能像炮弹一样轰出去,就得像瘟疫一样地钻进去”。当然,巴尔扎克笔下的这些人物,有着更多的复杂性和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但是,不能不看到,就是他们,有一种非但要在大都市中站稳脚,而且要做大都市主人的气概和魄力。
  显然,同以往类似题材作品相比较,我们不能不看到,现在的外乡人要成为一个新都市人,他们的要求和欲望已经很低,低到只求一个温饱的地步。我不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一种倒退?但是,正是从这个角度,叶辛的《上海日记》写出了真实,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当下。
  叶辛的小说大多不能摆脱贵州乡下的情结,这一点在《上海日记》中有了更多的描叙。而且,正是日记体的小说,就有了更多的渲染和呼唤。在娓娓道来的心理独白中,一方面,因为主人公在缠溪土生土长,总有着当地人的习性和本质。全小良、苗杉、孙世杰以及他的父亲,都有着类似的单纯和耿直。但是,这也带来了困惑。那就是在一个大都市中,那种温馨、体贴、关怀和质朴,仿佛在现实生活中不堪一击。这是一种悲哀。都市是文明的集中体现,都市也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当带有山间农民的善良和憨厚要在都市中谋生挣扎时,就显得那么脆弱和不幸。这正是小说所体现的一个深刻内涵。
  这是一个悖论。一个个离开了割舍不去的家乡,来到一个个陌生的都市。他们碰壁,他们煎熬,他们苦苦挣扎。但是,正如小说最后,全小良反而变得坚定起来:我赤条条的无牵无挂,但我的良知尚在,我的希冀还在,我还要挺起胸膛迎着人生的风浪往前走,去憧憬,去追求,毕竟我还年轻。
  (《上海日记》叶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定价:25.00元)

 

来源:作家网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