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 试题 >> 自考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全国2005年7月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1
来源:新浪     2006-3-10 19:12: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
D.关于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规律
2.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
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B.世界是不可知的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物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变化性
C.可知性        D.广延性
5.时间是(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6.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B.物质是永恒的,运动是暂时的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是客观的,运动是主观的
7.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
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规律
9.芹菜、韮菜、白菜、菠菜等与蔬菜的关系属于(   )
A.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B.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10.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有内在根据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是否发生了属性的变化
11.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   )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2.有人提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认为科学研究应只研究必然性,不研究偶然性。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进化论观点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   )
A.农民插秧种稻      B.医生诊病开药
C.交警维持交通秩序     D.科学家做物理实验
14.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作出了准确的预报。这件事说明(   )
A.认识具有前瞻性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D.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15.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
A.概念        B.表象
C.知觉        D.感觉
16.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说明真理都具有(   )
A.客观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全面性
1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A.地理环境       B.社会关系
C.生产劳动       D.信息交流
1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民主的发展程度
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19.生产力是反映(   )
A.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     B.人与社会关系的范畴
C.人与人关系的范畴     D.人与工具关系的范畴
20.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是(   )
A.生产方式       B.政治关系
C.生产关系       D.思想关系
21.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
A.国家政权       B.党派组织
C.社群组织       D.法律设施
22.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   )
A.它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它不能被多数人所接受
C.它是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D.它不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
2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
C.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4.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中(   )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B.各种生产力的总和
C.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D.各种生产方式的总和
25.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
A.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26.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是(   )
A.革命领袖的产生
B.革命队伍的形成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D.革命思想与反动思想之间的撞击
27.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最主要是由(   )
A.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B.现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C.科学家之间的互相交流决定的
D.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决定的
28.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精神文明水平     D.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9.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人的(   )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C.眼前价值和长远价值     D.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30.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
A.人的先天禀赋      B.人所处的自然环境
C.社会关系的总和      D.个人的主观努力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其表现有(      )
A.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E.使哲学变成了“科学之科学”
32.规律的特点有(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偶然性    D.稳定性
E.重复性
33.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E.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风来雨至,电闪雷鸣
C.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D.夜尽昼至,月落日出
E.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35.下列选项中,属于正确实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条件的有(      )
A.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C.把关于事物的认识和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E.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6.“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说明(      )
A.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B.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D.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惟一源泉
E.劳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7.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E.封建社会
38.下列各条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的有(      )
A.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B.通过改革使社会制度不断自我完善的规律
C.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E.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39.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
A.产生    B.性质
C.具体特点    D.具体形式
E.发展变化
40.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必然与自由的关系的有(      )
A.只有正确认识必然,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B.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自由就是摆脱必然性的束缚
D.自由与必然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E.人类的活动只能服从必然性的支配,没有选择的自由
■相关链接  
  • 全国2005年7月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1
  • 全国2005年7月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2
  • 2005年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试卷历史地理(1)
  • 2005年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试卷历史地理(2)
  • 2005年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试卷历史地理(3)
  • 2005年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试卷历史地理(4)
  • 2005年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试卷及答案—语文 1
  • 2005年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试卷及答案—语文2
  • 2005年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试卷及答案—语文 3
  • 站内资讯搜索:  
    考 试 课 堂 期 刊 软 件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习宝库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