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办教育 >> 择校警示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山西晋中"试水"教师交流制 择校难题或望破解
来源:山西日报      2009-3-16 9:28:00
 
    2008年7月底的一天,晋中市榆次区157所中小学校长一大早被紧急召集到区政府开会。内容没通知,议程不清楚,区领导坐镇指挥,校长们琢磨"不寻常"。

    会议结束时,宣布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实行大交流。随后下发的红头文件载明:不交流者,校长就地免职,教师调离岗位。

    晋中市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工作由此拉开大幕,2841人首批"试水"。

    中小学校长一夜间大轮换

    校长们掂量出其中的分量。短暂哗然后,即刻安静,带着惊愕的表情,平心静气聆听各自的去向。

    157名校长124名交流。除个别年龄到点,少数补充外,一夜间,榆次全区中小学校长大轮换。

    坐在主席台上的区教育局常务副局长王文清心情平静了许多,一切都在按照他们的设计和预想进行着,没有出大乱子。

    "没有征兆,太意外了",常二平嘟囔着走出会场,先宣布后谈话的干部任免形式他头次遇见。

    常校长有20多年的教学履历,之前在郭家堡中心校当了两年多校长,管着500多名教师和5000多名学生。一声令下,他被派往薄弱学校榆次八中当校长,管理不足百名老师和千名学生。当天下午报到就职后,他发现这所学校基础条件还不如他管过的农村中学,心里落差不由而生。

    是夜他辗转反侧,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个摊子,我怎么干啊?!"

    选择学校实质是选择老师

    晋中市近年来的"择校热"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屡禁不止。本来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实行"就近、免试、划片、分配"原则,但家长还是各显神通,想方设法托关系、走后门,举家搬迁、租赁房屋,不惜代价为子女"择校"。百姓痛苦不堪,各级党政领导和教育部门负责人也头痛犯愁。

    晋中市教育局局长鹿建平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公平,要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和不公平问题,不仅需要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更需要通过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办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晋中市多年来一直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要素",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1999年和2004年,该市组织了两轮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改革经验成为全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面旗帜,经验在全国推广。

    "我们一直在努力,但'择校'问题还是很大,根本就是教师没有流动起来。"鹿建平是全省11个市教育局长中最年轻的,业内称其"年轻有为"。

    鹿建平调研时了解到,榆次一中初中部过去有好多年招生都不太理想,有一年调进了几名初中教师,招生当年就爆满,现在,不少想到那里上学的孩子进不去了,班容量太大。从生源匮乏到生源爆满,这种戏剧性变化,他认为主要原因就是"进了几名好教师"。

    其它情况屡见不鲜: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复杂,不少是本村姑娘、媳妇,有的在一个学校一呆就是十年二十年;城镇学校的一些校长、学校中层领导以及教师也大多长时间在一所学校工作,久而久之变成了"老油条",工作不认真,疲于应付,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或者躺在已有成绩上得意自满、吃"老本",对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收入不公平影响人的一时,但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对于温家宝总理这句话,鹿建平感触良深。"教育公平的要义就是均衡发展,我们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的目标。"鹿建平和班子成员坚定地认为:必须让教师流动起来!

    不服从就地免职或调离岗位

    晋中市政府2008年7月8日印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建立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市教育局随后下发意见。一只刚性制度"巨手"撬动,中小学干部教师的大部队开始有序流动。

    文件规定: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在同一学校任教(任职)满6年以上的教师以及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原则上在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不在交流范围但本人自愿交流的,应予积极支持。每年交流比例为专任教师总数的10%-15%。

    交流工作坚持强校向弱校交流、骨干教师参与交流原则,引导干部教师由超编学校向空编学校、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由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合理流动,鼓励具有中级以上职务的教师、特级教师和县级以上模范 (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积极主动参与交流。

    交流首先从校级领导开始,随后是中层干部,再下来是教师。对于符合交流规定但拒不服从交流安排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就地免职,教师调离教学岗位,解除其相应的教师职务及待遇。

    文件同时规定,新补充录用的教师原则上先到农村学校任教,满五年以上方可流动。2009年教师职称评审,职称名额及各种荣誉名额,全部在2008年参与交流的教师和2009年秋季准备交流的教师中产生;从2011年开始,全部在交流教师中产生,不参与交流教师一概不予考虑。

    骑车一刻钟左右能回到家

    晋中教师交流能够稳妥推进,成功实施,人性化关照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其一,交流教师是代完一轮课的,即当年刚代完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初中三年级的老师先进行交流,保证全面性、整体性。

    其二,不因为改革使教师的职称、待遇等利益受损。

    其三,区域范围内交流,即原则上是从城市到城市、从农村到农村,不给教师的生活带来大的困难,干部教师骑自行车一刻钟左右就能回到家。

    其四,榆次区开"特殊口子"。晋中其他县(区、市)绝大多数实行"人走关系动",即人员交流和人事关系调整同步进行。榆次区由于学校间优质与薄弱悬殊太大,考虑到教师的现实利益,暂时实行"人走关系留",即人员先交流,人事关系仍保留在原学校,到新学校任教三年以上,允许返回原学校。但从2011年开始,所有交流教师全部实行"人走关系动"政策。

    "人性化"不仅使改革有了可操作性,也赢得教师和社会的支持,2008年看秋季参与交流的干部教师全部到岗,没有一人上访。"如果城乡之间交流,肯定行不通。1999年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时,就有1690名城市超编教师到了农村缺编学校,但后来基本都回来了。"鹿建平说。

    榆次区啃下一块硬骨头

    榆次城区共有10所中学,5所优质中学与5所普通中学结成对子。8月中旬,榆次五中派出6名学科带头人进驻八中,4名老师担任初一年级的班主任。

    消息不胫而走,60多名初一新生慕名而来,其中有20多名已被其它学校录取的优等生。这给常二平打了一针强心剂。他喜上眉梢,干劲十足。新学期里,他用心感化着新来的老师,让他们尽快融入新的集体,激发老师挑战困难的热情,老师间常常相互交流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办法。

    短短一学期,该校初三年级在全区期末考试综合考核中上升了3个名次,初一、初二年级也有大幅进步。许多家长也对这所薄弱中学树立了信心。

    榆次城区有24所小学,分布广,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差距大。区教育局将其分为五大学区,每个学区确定一所市级以上示范小学为牵头校,并设立学区长。在大学区内,优质学校与周边薄弱学校结为共同体,资源共享,学区长制定规范,带领全学区小学共同进步。

    王文清介绍,无论优质还是薄弱学校,全区285名教师交流,如同鱼塘里加入一些鲇鱼,新成员的介入,制造了一种竞争氛围,有助于激发教师群体成员的活力,从而提高效率。一个学期下来,各学校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红头文件就是硬扛扛,符合条件的干部教师必须参加,不留任何空子让人钻。一些企图走后门、托关系的教师全部被挡在门外,开学时晋中市2841名交流干部教师全部到岗。

    各县在干部教师交流形式上还集思广益,各显神通。左权出台十条措施,鼓舞干部教师干劲,通过交流,中小学校长平均年龄由43岁降为37岁;平遥把教师交流与兼职支教结合起来,采取参加教师晋升职称、评优、提拔任用优先,制度管理和措施激励有效结合;榆社县政府每月拨付3000元,对县城学校自愿和选派到农村偏远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教师发放津贴。

    李富变"变化了"的生活

    李富变是榆次五中高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参加工作22年来一直在五中教物理,已和同事们配合得非常默契。听到可能要被交流到薄弱学校时,首先想到的是找领导说情。

    一番东奔西跑,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育局"内部人士",都非常委婉地告诉她: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李富变要去的薄弱学校--榆次八中离五中距离并不远,骑自行车也就10多分钟路程。和她一批去的另有6名五中的老师。

    "五中老师到八中任教"的消息很快传开,校长常二平的手机也比平时响得更频繁了,有核实消息的,有咨询老师姓名和所代课程的,更多是想来上学的。

    好学生的加盟也让八中和李富变的距离近了许多。她一直住在五中,每天步行上下班,"仅仅是个适应过程,习惯了就好了"。最让她感到不适应的是八中老师的称呼:你们五中,我们八中。

    压抑的情绪在课堂上找到"出口"。李富变说,当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时,当听到以前的调皮学生因为她们的到来而迅速转变时,当每天上下班看到校长在校门口迎送她们时,她暗下决心:"既然来到八中,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称呼也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李富变说,现在八中老师和她们探讨业务、聊天时,一开口就是"咱们八中"。

    中都乡38名学生返村上学

    "春,春,春春春;燕,燕,燕燕燕……"

    3月3日,记者在平遥县中都乡道虎璧小学采访时,一年级教室传来有节奏的朗读声。正在上课的赵冬霞老师说,这是借鉴了"城里来的老师"的教学方法。

    "城里来的老师"指的是平遥县实验小学的安瑞萍,她讲授英语示范课时,遇到新单词,就让小朋友边拍手边大声朗读。赵冬霞觉得,学英语可以,学汉语同样可以呀。

    经过尝试,赵冬霞发现课堂气氛比以前大为活跃,爱做小动作的学生大为减少,教学效果也比以前提高好多。

    "全县一流学校老师来农村小学代课和讲示范课,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平遥县教育局局长郝士正对记者说,"教师交流前,全县90%以上的县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都集中在城区学校。"

    师资的不平衡导致 "有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家长开始为孩子上学择校。

    道虎璧村冯佳就是其中一位。她说,去年孩子在城里的康宁小学读一年级,她骑电动自行车负责接送,来回一趟得花半个多小时,行程大约1.5公里,每天4个来回约6公里,雷打不动,风雨无阻。一年下来,她对每天必经的南外环、西外环、柳根路哪儿有个坑闭上眼睛都能说上来,路过的4个红绿灯等多长时间也记忆犹新。

    但孩子的成绩并不理想。冯佳分析,原因可能是班容量太大,老师根本顾不过来。去年9月新学期开始前,全家人听说本村学校来了一位年轻校长和有城里老师"支教"后,一致同意把孩子转回来。现在,冯佳不再为每天按时接送孩子发愁了,自己也有更多时间打理家务。

    "回流"不是偶然和个别现象。据初步统计,仅在中都乡,半年来就有38名学生从城里转回村里。

    新校长全都会上网用网

    下午5点是平遥县梁周小学的放学时间。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和从校园里涌出的学生使校门前的马路显得较为拥堵。

    学校离县城有10公里,让孩子在城里上学只是村民们的奢望。但该村倾力办学的决心和信心在周围颇为少见:每年拿出10多万元奖励教学和学习成绩突出的师生,2006年为所有在校师生免费做了一身校服,2007年又投资数十万元硬化了操场并安装了部分健身器材。

    电脑教室的19台电脑均可上网。去年9月上任的郭理邦校长只要有时间,就到网上看一看当天的新闻和与学校有关的教育信息,学校管理的好多思路和点子都来自"网上"。

    新校长全都会上网用网。据了解,2008年,晋中市、县两级投资1500万元、网络运营商投资4000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市1256所成建制小学以上的所有中小学校的晋中教育城域网,为全市教育教学、教师培训、交流探讨、考试督导、公文流转、视频会议等各种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搭建了一个平台。

    去年晋中市共有363所中小学校的校长实行了"交流",其中由副职提为正职的有69人,多位在校长岗位上工作了十三四年的老同志光荣"下课"。

    年富力强的校长交流、上任后,极大地激发了班子成员的活力,有效克服了校长在同一学校任职时间过长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一些城里教师上传到网络上的优质视频资源农村教师也开始同步享用,教师之间交流的QQ群、博客也在薄弱学校和农村小学开始出现。

    "变化来得惊喜但并不突然,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鹿建平对记者说,"这些只是开始,如果有时间,今年9月再来采访,效果可能要更好一些。"

    政府是教育均衡第一推动力

    鹿建平 择校根本不在"择",而在"校"。择校现象的源头不在家长,而在学校和教育管理者本身。作为公共品的义务教育,被人为地私利化、等级化,才导致了在供给严重失衡、不公条件下的无奈之"择"。因此,要彻底铲除择校的滋生土壤,必须从公平配给教育资源入手。

    2008年,晋中市委、市政府围绕干部教师交流,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市政府组织教育、财政、人事、编办就教师交流的政策规定进行了多次"会诊",市委、市政府还为此分别组织召开了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了《晋中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推进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开了干部教师交流工作。市委、市政府在消除教育不均衡上表现出足够的努力和勇气。

    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把好学校 "拉下水",薄弱学校才能"爬上岸",而是在交流中缩小校际间的差距,在相对均衡中求竞争。干部、教师的流动,能彻底打破校际间人才保护壁垒,从制度上弱化学校对教育人才流动的限制,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把教职工的身份关系由"单位人"转变成"系统人"。

    国内外典型案例

    沈阳

    2006年,辽宁省沈阳市五城区教师开始进行大范围的、制度性的、"人走关系动"式的交流和轮换,这是沈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师交流。

    当年暑期,沈阳市五城区2055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交流,第二年交流教师2064人,其中80%以上为"人走关系动"的实质性交流,五城区所有中小学校都参与了教师交流,每年交流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15%左右。交流教师到新学校后,基本上都在起始年级任教,这些学校起始年级有50%的教师都是交流教师,这些教师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以及骨干教师数量等方面实现了基本均衡。

    沈阳市的教师交流工作推进出乎意料地平稳。之后对城区118名校领导和774名参加交流的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学校和教师的总体满意率都达到85%左右。教师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传播了优良校风和先进办学理念,校际之间差距逐步缩小,"择校热"现象大大缓解。

    铜陵

    铜陵市早在11年前就提出 "办好每一所学校",目前已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该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正在向高标准迈进。

    铜陵市的主要做法之一,就是校长教师队伍培训交流。他们把一批德才兼备、进取心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校长派往薄弱学校任职,并不惜重金,强化对校长的培训工作。早在1996年就开始将校长派到教育发达城市的学校挂职学习,此举被原国家教委称为 "铜陵模式",2002年实施新课改后,每年都举办校长培训班,请一些著名专家、学者传授先进的教育思想,并积极争取和创造各种机会让校长走出国门拓展视野。为合理调配师资,该市采取了"名师迁移"等办法,从1995年开始将部分"名师"调到新建学校或薄弱学校任职,既合理分流部分生源,又发挥了"名师"的业务引领作用,促进薄弱学校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对新进教师坚持"凡进必考",笔试前先填报一个志愿,有效地将较优秀教师招到薄弱学校。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对薄弱学校教师给予政策倾斜,使边远学校教师得到一定实惠,使城郊学校教师能进得来、留得住。

    日本

    众所周知,日本当代基础教育世界领先,其均衡化也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究其原因,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制"是关键。

    上世纪二战后不久,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已经出台,但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公务员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出台后,该项制度才得以逐步推行。到60年代初趋于完善,并一直沿用至今。日本法律规定,公立学校教师属地方公务员,中小学教师的定期流动属公务员 "人事流动"范畴,主要在公立基础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及特殊学校)范围内实施。一名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6年。据推算,日本公立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平均每6年流动一次,多数中小学校长一般3-5年就要换一所学校,每一名校长从上任到退休,一般要流动两次以上。

    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具有政府直接主导、参与和调控等突出特点,这样能满足各地学校,特别是偏僻地学校教师在质和量上的动态平衡,避免这些地区学校优秀教师的单向流失。由于法规、政策合理和完善,日本根本不存在教师单向上位流动的问题,广大教师乐于参与流动,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韩国

    非常重视教育均衡化建设,继1969年实施初中升学免试制度后,1973年起,韩国政府开始推行促进高中 "水平均衡化"的政策。该政策以教师、学生、教育设施的均衡化为前提,采取以社区为单位通过抽签来均等分配学生的方式,追求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教育课程的平等化。30多年来,韩国高中"水平均衡化"政策经历了多次修改,但大体上仍然维持着其一贯的政策基调。

    韩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采取经常性的轮换,既有城乡间的轮换,又有不同学校间的轮换。通过教师轮换制度,实施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调控。他们的实践证明,实现教师的定期流动,可以缩小甚至弥合校际间差异,改善薄弱学校状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的公正和公平,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杏 坛 书 架 关 注 成 长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教育服务
·在好老师和跟谁学之间划上..
·孔令义:书法艺术应在科学..
·山东高青县田横小学女教师..
·广西:3年内将投入60亿元发..
·改革开放30年:八大变化见..
·警惕: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
·石家庄市直各局深入开展主..
·葫芦岛:特殊的国防教育宣..
·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学生滑..
·利川着力抓好廉洁征兵教育..
更多..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