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日前放榜,喜传四方之时,我们也意外地发现:今年广东民办学校育出了两名高考状元。一是来自汕头民办学校的文科状元郑润泽,一是来自揭阳普宁民办英文学校的生物类总分状元傅婉丽。
在充满变数的高考考场,考出一名状元,对任何一个学校都是难得的大喜事。公办学校如此,对于正在成长的中国民办学校,更是可喜可贺。民办学校在国家统考中的成绩越来越好说明,中国民办教育正在从蹒跚起步,走向成熟完善。
曾几何时,中国民办教育一直处于“半地下生存”的状态,在法律上没有地位,在社会上不被承认,在教育界不被重视,受到不应有的歧视。教师素质差、教学质量差、学习氛围差,成为人们对民办学校的普遍印象。民办学校也根本没有与公办学校平等对话的“资本”,更不要说“抢夺优质生源”。
为此,民办学校走了不少弯路。由于招不到优秀生,一些民校开始转身专招“差生”。当时,也有研究者指出,这意味着针对“差生”的教育空白有了市场回应。然而,但凡学校,都希望招到好学生。即便从孔子创立民办教育以来,民校就有“有教无类”的优良传统。“择差而教”只是民办学校情不得已的选择。还有一些民办学校,为在招生难的情况下苦撑“生计”,试图以走贵族化的道路渡过难关,但事实一再证明,贵族化收费不能维持民办学校的“市场份额”,只有大众消受得起的收费才能使民办学校长久生存下去。
民办教育开始“昂首挺胸”,是最近几年的事。其转折点是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行。这部法典不但正式确立了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且明确民办教育可以营利,并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然而,要证明自己行,唯有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而这只能靠民办学校自身艰苦不懈地努力。
众所周知,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与三个条件有关:生源、师资和学校管理。对民办学校而言,前两者可谓“先天不足”。民办学校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管理优势以及民间办学体制、激励机制上的相对灵活进行弥补。而由于国家在教师流动等一些问题上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体制性或非体制性障碍,加上法律宣称的各种平等不可能一下子在现实中兑现,民办学校只能各显神通,尽可能地通过市场的方式获得优质师资,为提高教学质量夯实起码的基础。值得庆贺的是,民办学校的努力已经开花结果。如今,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一下就会发现,民校培养出高考状元早已不是孤例。同时,在不少地方,贵族化办学的倾向也在逐步回归平民化。
当然,几所民办学校走出了“状元”,并不能说明民办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已经达到相当水平,更不能说明民办学校的素质教育得到了根本的提高。刚刚起步的中国民办教育依然任重道远。作为政府和社会,有责任营造一个全社会办学的良好环境。这个环境越成熟和完善,越有利于民办学校把精力集中于“教育”本身。也许,当民办学校考出高考状元不再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新闻时,便是我们的民间教育真正出人头地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