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创业板审核转入常态,过会率正在迅速下降。昨天,深交所副总经理陈鸿桥受邀来连解读全国资本市场及创业板的最新发展情况时提醒说,部分“一把手”在审核发言时言之无物,对核心业务层面了解不详,导致企业最终铩羽而归。
拟过会企业应避免八大硬伤
去年创业板自开闸以来,共有85家企业过会,目前否决率已经达到了21%。企业的管理层是否有重大变化?股权结构是否规范?主管业务是否突出?家庭化色彩是否过于浓重?……陈鸿桥总结了8点造成企业与创业板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并表示,这些对未来想要登陆创业板的企业都能起到警示。
一、股权结构不清晰。“发行人最近两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股权清晰”等是拟赴创业板企业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陈鸿桥说,一方面,近期高管出现重大变化,企业便无法进入创业板。另一方面多数中小企业是家族企业,为摆脱股权过于集中的表象,甚至造出了不少“娃娃股东”。
二、盈利能力欠缺。这是不少失利企业的致命伤。有些企业对国家政策依赖过重,有些关联交易过于密切,这些都是企业盈利能力不足的表现。
三、成长性欠缺。陈鸿桥说,过会时,企业所处行业以及其是否具有高成长性被视为最重要的条件。
四、创新性欠缺。陈鸿桥说,有一些传统产业企业,包括榨菜、火腿、酒等,尽管融入现代工艺,仍然没有减少其传统产业的特征,企业也没有必要刻意求“新”,可以尝试中小板等渠道。
此外,有违法记录、财务报表不规范、募集资金使用不合理、信息披露不够及时都是造成企业最后关头“撞线”的幕后原因。
上市企业高管将面临大考
“董事长们要对自己上会时‘做什么’心中有数。 ”陈鸿桥特别提到了企业“一把手”在上会时的表现,而这恰恰是企业功败垂成的关键。不少企业领导在上会时言之无物,或夸夸其谈,对于企业有何种竞争力、如何赚钱表述得非常混乱。“经营者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做到简明扼要。 ”陈鸿桥提醒说,要对企业核心业务心中有数,表述时要有信息量,忌夸大、无味。
大连证监局方面表示,上市公司高管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规范化运作水平高低,甚至决定了上市公司质量的高低。今年证监局将牵头,把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培训真正纳入日常监管的内容。
“过会被否也给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企业领导者带来无法掩饰的挫败感。 ”陈鸿桥说,有一名董事长走出会议室就用头撞墙,对自己的表现非常不满意;还有的在得知被否消息后竟然大病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