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校长访谈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树立科学发展观 提高核心竞争力
来源:     2007-10-15 15:46:00
 
       摘  要:本文以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后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中国步入21世纪后应对来自全球化挑战、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为出发点,根据我国民族工作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及其实践经验,探索了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总结了当前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亟待处理的十大关系,并就处理十大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阐述与论证,其关键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一批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以此带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这是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也是中国步入21世纪后应对来自全球化挑战、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这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大课题。只有一流的大学才能造就一流的人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成就一流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一流大学”也就是学校要有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定位。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大好机遇。作为国办民族高等学校,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考虑自身的战略目标,一是学校已有的办学条件与特色;二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三是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要建设一流民族大学,必须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把党的民族工作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结合起来。在探索建设一流的民族大学前进道路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

第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科学研究是办学的基础,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取得更大社会认可和支持的前提。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成为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标准。所以,抓好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要给学生提供最好教学生活条件。抓好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队伍学术水平,提高学校学术地位和办学水平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高等学校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提供社会服务,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发展促和谐。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应该密切联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是一个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同时,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形成高等学校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作为国办民族大学,更应该牢固树立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输送优秀的建设者,提供优质的智力支持、科学决策服务,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在建设一流的民族大学的进程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第二,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现阶段民族高等学校的发展建设不光是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还要担负起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在大部分民族高校定位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我校在建设和实践中提出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思路。教学与科研都要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中必须以本科教学为基础,大力发展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稳定在校专科和高职学生数量,花大力气提高学校科研的整体水平,使教、学、研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

    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日益炙热的今天,高等学校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 规模和结构问题的实质是特色和效益问题,一定规模前提下的结构是否合理就决定了一所高校办学有无特色、质量高低和效益好坏。结构合理就是特色,就是效益。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民族院校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要做到共同繁荣发展,必须为各民族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和良好的教育条件。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同志讲话中提到,全国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的比例还未达到少数民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这说明民族高等院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 
 结构主要指的是学科专业的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是办学的载体,规范、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才能更好的应对今后的发展中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南民族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在学科结构方面的发展思路是:要优先发展“人弱我强”的优势学科和“人无我有”的特色学科,非民族类学科专业要更加主动地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优势学科建设中要引入竞争机制,特色学科建设应当给予一定的保护和支持,同时要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增长点;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要调整,优先发展就业形势好的学科专业,要为学生负责,良好的学科专业结构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

    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通过教学改革、教学方案的及时修订,加强实践性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牢固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质量为本”的思想。同时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坚持把德育要放在首位,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和谐和统一,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学会正确辨别各种是非,明辨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浓厚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一句话,就是要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思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2006年的本科教学评估对中南民族大学来说又是一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机遇,是提高我们学校的办学质量的大好契机。

    对高等学校来讲,提高办学效益就是以一定的投入培养出更多更优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既要考虑规模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通过创新知识和提供智力支持来追求社会效益,这是高等学校的本职要求和应尽义务。但在高等教育资源极度稀缺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如果继续因循守旧的办学机制,不计经济成本,不求特色和优势,沉浸在办学规模上的盲目攀比,那将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突出重点,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到特色项目和优势项目上去,创造出自己的拳头产品,这将是民族高等学校在未来激烈的高教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应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真正内涵和必由之路。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使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规模扩大问题上要牢固树立“度”的意识、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实事求是。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原则,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
 
第四,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

    要通过学科建设是龙头,带动五项工作:专业改造、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教育、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不能动摇。不抓学科建设,要提高学术地位,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都是空话。要建设一流民族大学,必须继续强化学校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植特色,加强应用”的学科建设总体思路,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打造学科品牌,通过优势和特色学科与非优势和特色学科的横向交叉,使之互相补充、融合、延伸,从而形成覆盖面广、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学科群,带动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水平的全面提高,提高核心竞争力,走内涵式的发展之路。同时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党委既要通过对学校政治原则、办学方向、重大决策的把握和领导,实现对学校工作的政治领导;更要重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教育和督促干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造就德才兼备、品学双优、高效精干的管理干部队伍。

第五,内涵发展与开放办学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从“硬件和空间”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机遇期。现在高校之间的竞争看重的不是规模的扩张,而是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民族院校要提高办学水平,在“做强”上下文章,要靠内部的改革,创新,资源整合,靠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重新审视现代大学的功能、使命和作用,是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思想认识基础。全方位开放式办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学校广大教职员工要善于把握世界和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以一种宏观的眼光来看待民族高校的办学,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尤其是深入思考如何在坚持“两个面向、两个服务”的办学宗旨下,探索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道路。以一种开放的方式融入到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去,既要在教育观念、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借鉴吸收其他高校的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也要实施更大范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为学校的办学和发展营造宽松优越的“软”环境。                  

第六,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要建设一流民族大学必须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首先要依法办学,民主办学,营造宽松和谐的治学氛围,要构建和谐校园,中南民族大学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乐土,教师做学问的乐园。在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的关系,要逐步扩大学术权利的范围和影响力;发挥教代会、职代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积极通过教代会、职代会听取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发展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委总揽全局的功能。党政密切配合,用开放眼光清醒判断形势,用科学精神正确认识规律,用全局意识抓住主要矛盾,用创新态度抢抓各种机遇,使学校事业再上新台阶。

第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要倡导思想观念的更新,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不断进取;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注重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运行机制的创新,要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营造一个有竞争、有压力、有生气的环境,不管是教师还是管理人员都应树立竞争和服务的意识,提高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上,稳定是前提,没有稳定的局面一切改革发展都谈不上,我们要追求稳定和良好的办学条件,必须依法办学,以德治校,科学决策。无论是教育教学改革、还是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都要考虑到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师生员工的心理承受度,以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实力,促进学校的发展为准则而展开。只有学校发展了,才能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使大家齐心协力地投入各项改革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改革——发展——稳定——改革”的良性循环。

第八,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与勤俭办学之间的关系。

    民族高等学校在发展上一方面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加速筹措办学经费,增加教育投入,逐步建立自我约束、自我调适、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在保证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和教职工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将教育经费优先投放到学科专业建设、师资进修培训、实验实践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文献信息资源、网络设施建设、教学科研奖励等内涵发展需要上。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坚决杜绝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校园。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以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积极性为目标,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完善分配方案,强化激励机制,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

第九,校园硬件建设与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硬件建设是办学的基础,图书馆、实验室、教学楼、宿舍、文体活动设施都是学校硬件建设的必备条件,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教风等软环境的建设更重要,难度更大。这种氛围、风气、文化是多年艰苦奋斗的结晶和沉淀。在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设施、促使学校达到净化、绿化、美化;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理想精神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意志的磨炼,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全局观念,开拓精神,具有合作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兼备的优秀人才。需要研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塑造作用,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校园文化的示范、导向、凝聚、选择和辐射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价值。

第十,“以人为本”和学校各项工作的关系。

    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建设一流民族大学,“以人为本”体现在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确定干部是办学的决定性因素。学生是我们的培养对象,教育对象,应当为学生的一切做好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教学质量和服务,必须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同时在教育中加强管理。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没有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高质量的人才,无法提高办学水平,所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人才观,牢固地确立“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职工的中心地位、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分配中的优先地位”,充分调动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确立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思想,创造好的氛围和条件,把每一个教职工的事业追求和学生的人生追求与学校的总体目标有机统一起来,确保政策上激励到位,条件上创造到位,投入上资金到位,思想上关心到位,情感上关怀到位,为教师教学科研创造优质平台,为学生求学成才创造良好条件;要求每一位师生职工,要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自觉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地位,对于学校在管理上、建设上、环境上存在的问题,敢于提出建议;要求每一位服务人员,要树立从小事做起的观念,以师生的合理要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力求做到服务意识强、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优、服务水平高;管理干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有团结的素质,有容人的胸怀,要做到真正的清正廉洁,一心为公,不断提高治校兴校的能力和水平。

    “一流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这是对我国高等学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应发挥的作用的整体定位,民族高等学校在前进的征程中要时刻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繁荣发展与自身教育事业的发展联系起来,扎扎实实地向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目标迈进。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杏 坛 书 架 关 注 成 长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教育服务
·在好老师和跟谁学之间划上..
·孔令义:书法艺术应在科学..
·山东高青县田横小学女教师..
·广西:3年内将投入60亿元发..
·改革开放30年:八大变化见..
·警惕: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
·石家庄市直各局深入开展主..
·葫芦岛:特殊的国防教育宣..
·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学生滑..
·利川着力抓好廉洁征兵教育..
更多..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