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 班主任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班主任"批评权"规定引发争议 被指让人不知所措
来源:东北网-教育频道      2009-10-12 13:26:00
 

  前不久,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第16条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此规定一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老师批评学生自古天经地义,但是,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由正确的“尊重学生”发展成片面的“不敢批评学生”,教师的“批评权”正在被弱化和异化。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怎样看?

  学生论坛

  让人不知所措的规定

  听说教育部规定,老师有权批评学生,而且是采用“适当方式”。我觉得这有点荒谬。

  首先,老师批评学生,这还用特别规定吗?有多少学生从来没有挨过老师批评?哪个老师从没批评过学生?我从小到大成绩都一般,也经常挨老师批评。我的老师批评我是为了我好,无论多严厉我都不会记恨。老师是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才这样对待,要是连批评都不敢,那说明有隔阂。

  其次,“适当方式”这个说法我感觉太难以评定了。怎么样才是适当的方式?比如有的同学,老师说句“你该注意点了”,他都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觉得不能接受。这样的话,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若不及时提醒和纠正,岂不是对学生不负责任?我认为,这种规定根本没有意义,反而让人无所适从。(湖北省黄石市马杰)

  老师的批评要客观

  我个人是不反对老师批评的,但前提是必须客观。

  我喜欢唱歌跳舞,活泼好动,是班上的文艺委员。由于我每个周末都要学习钢琴和舞蹈,上补习班的时间比其他同学少,成绩不是太好。有一次下课后,我跟后桌的同学打闹着抢一个毛绒玩具,正好被班主任看到了。她立马沉下脸,大声地说:“李娜,到我办公室去,下节课别上了!”全班立刻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盯着我。“就你活泼是吧?就你爱笑是吧?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梳个辫子都比别人翘得高,你以为你是谁?唱歌跳舞能考上重点高中吗?有本事把成绩搞上去,那么大个姑娘,天天考四五十名,也不嫌丢人!我要是你早就退学了。反正人长得漂亮,干什么都有人愿意要。”听了老师的话,我仿佛被雷击了一样,眼泪刷地流了下来。所有人都屏住呼吸,不敢相信老师竟然说出这样难听的话。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我记不得了,只记得当时心里的想法:死。当然,后来经过爸妈的开导,我想开了,并没有做什么傻事。尽管现在成绩依然不是那么好,好在我还是阳光健康。但是,从那以后,我偷偷收起了所有的毛绒玩具,再也没碰过——老师的做法在我心里还是留下了伤痕。

  到现在我还在想,我错了,老师可以批评,但必须客观,只要客观,我怎么都能接受。如果不客观,老师就是在滥用自己的批评权!(江苏省李娜)

  这个规定有必要

  作为一名学生,我想为老师说句公道话:出台这个规定真的挺有必要。

  现在有些同学和家长特别野蛮,根本不讲理。老师催有的同学交作业,他都会大发雷霆,说老师对他怎么样了,然后就找来家长“大闹天宫”,在办公室拍桌子摔板凳,搞得老师非常难堪,好像做了什么违纪违法的事一样。有的家长更过分,竟然不问青红皂白,只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词,上来就对老师大打出手。有一次我去办公室给老师送作业,就遇到过一次,那个被打的还是女老师。身强力壮的男家长实在太过分了。整个办公室都是女老师,拉都拉不开。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那位老师得多么伤心!自己为了他的孩子好,反而惹来这样的遭遇。

  所以,我认为,出台这个规定还是有必要的。只是,相关具体措施也应该及时跟上,不然,到底如何界定什么是适当的方法、批评后如果家长不接受怎么办,这些问题还是无法解决。(河南省郑州市王峻岭)

  老师观点

  批评要讲究方法

  对学生进行批评是教师职责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批评的语言、场合、时机选择不恰当,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老师批评学生一定要讲究方法。

  在课堂上,对轻微违纪没有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可以采取“以目代言”进行警告,对做其他事的学生,则可以采取边讲课边走到他身边进行提醒的方式,这样既达到了提醒的目的,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学生犯了错误,尽量不要当众进行批评。那样不但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会让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的情绪。

  此外,批评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同样性质的违纪和错误行为,不论成绩好坏都要同等给予批评,不能搞区别对待,只批评成绩差或者有过违纪行为的同学。批评的时候,要讲明道理,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应该如何。即使再生气,也要注意用语,控制自己情绪,绝不能辱骂甚至殴打学生。批评完学生要对他的长处进行肯定,并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改正了缺点、有了进步要适时鼓励和表扬。学生受过批评后,老师依然给予其关心和帮助,学生才能心服口服,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总之,批评不是目的,不是为了找学生的茬儿,而是一种教育的途径,为的是营造良好的学风,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老师更多的要以父母对孩子的那种关爱,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以朋友的身份来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才会“润物细无声”,真正达到教育效果。(江西省南昌市彭艾凡)

  批评教育的背后应当是爱和责任

  由于搞不清什么样的批评教育是合理的,老师和学校普遍陷入尴尬:体罚固然不对,那么对于学生的过失行为还要不要惩戒呢?什么样的惩戒方式既能起到良好效果又不会招来“麻烦”呢?说重了不行,多说一句也不行,索性放弃了所有的惩戒,让学生放任自流。这无疑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老师行使“批评权”难,究竟难在何处?我们发现,社会环境的变化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自主权受各种因素侵蚀陷入困境:成绩压倒一切,许多严格有效的管理手段被弃用;学校缺乏自主教育环境,教育行政领导怕维权;家长、学生作为“买方”成了“上帝”,许多学校、老师作为“卖方”不敢行使批评权;“独子时代”挫折教育被忽视;师道尊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校这块净土再也无法“净”下来,这让一些老师陷入迷茫,甚至有人声言:“对不起,我不敢批评学生。”

  教育批评是必要的,适当的惩戒也是必要的。批评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并及时纠正自身的一些欠妥当的行为,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告诉孩子你真棒”式的正向的激励教育能增添孩子的勇气和力量,无疑是好的教育方式之一,但一味迁就让人百无禁忌甚至丧失羞耻感的教育难道还是好的教育吗?恰当、合理的惩戒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剥夺教育惩戒权,会削弱师道尊严,更会让个别学生为所欲为。对于学生而言,批评教育是对其不良行为的提醒和制约,是其自我控制能力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开始与养成;对于老师来说,批评教育则意味着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意味着通过必要的组织管理,创造一个有益于学生身心成长的环境。

  批评教育学生,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但前提必须是爱与责任。如此,老师才敢放手管理,学生和家长也会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广西百色市西林县八达镇第一小学田景华)

  旁观者言

  规定批评权是正确的废话

  “班主任有权批评教育学生”竟然成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一大“亮点”,让人有点意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如果不能批评教育学生,还怎么当班主任呢?窃以为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指导”就是一个“指示教导、指点引导”的过程,既包括正面的鼓励和引导,也包括对学生的不当言行予以批评指正;至于对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进行评定,更是离不开批评和教育。不仅是班主任,任何教师都有权指导、评定学生,当然也就有权批评教育学生,这是一个常识,也是教师法早就明确规定的。还非要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予以重复并煞有介事地解读一番,是不是多此一举?并且,这条规定看似是赐予班主任的“尚方宝剑”,实则起不到多大作用。什么是“适当方式”,规定中并没有明确,现实中如何界定和操作?同样的批评教育方式,甚至是一句批评的话语,也许班主任认为是“适当”的,但学生和家长偏偏不认同,班主任又该怎么办?难道教育部门今后要多开展一个业务——鉴定批评教育是否“适当”?

  要改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敢管、不敢批评教育学生的现象,一是引导社会风气,让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对学校的管理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二是加强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培训和管理,切实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综合素质,让他们敢管事、会管事。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杏 坛 书 架 关 注 成 长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教育服务
·在好老师和跟谁学之间划上..
·孔令义:书法艺术应在科学..
·山东高青县田横小学女教师..
·广西:3年内将投入60亿元发..
·改革开放30年:八大变化见..
·警惕: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
·石家庄市直各局深入开展主..
·葫芦岛:特殊的国防教育宣..
·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学生滑..
·利川着力抓好廉洁征兵教育..
更多..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