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薪火相传。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时代浪潮中,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紧抓机遇,勇立潮头。自2023年“路士超技能大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获批省级立项以来,学院肩负起“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传承精湛工匠技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通过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功打造了一个集“教、学、产、研、创、服”于一体的协同育人高地,为服务山东“十强产业”、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谱写了新时代职业教育为党育才、为国育匠的华丽篇章。
发时代之先声,以创新机制夯实发展根基
事业发展的根基在于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坚实的制度保障。工作室自成立之初,便得到学院党委的高度重视。学院成立了由院长张建臣牵头的专项领导小组,将工作室建设纳入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核心序列,将其作为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深化“双高”建设的重要引擎。
为保障工作室高效运行,学院在制度建设、经费使用、场地资源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支持。组织上,建立了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由路士超技能大师担纲,下设运营管理、研发创新、培训服务、教研改革四部门,形成了权责明晰、分工协作的现代化管理架构。制度上,先后出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制度》《活动制度》和《近期及中-长期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实现了“规划先行、目标明确、管理闭环”的规范化运作。资源上,学院为工作室提供了300平米的专属空间,内设展厅、研发大厅、大师办公室、专属实训室等六大功能区,并配备了云桌面实训系统、专属服务器集群等高规格软硬件设施。
在经费保障方面,学院严格执行省财政经费管理规定,2023年省级拨款20万元,学院配套经费17万余元;2024年,学院持续提供经费保障7万余元。同时,工作室积极开拓“造血”功能,通过承接社会横向课题,2023年至今累计合同额超60万元,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良性循环,为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强队伍之根本,以匠心传承锻造“双师”铁军
育才之要,在于良师。工作室坚持“大师引领,师徒结对”的培养理念,着力锻造一支“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在路士超大师的引领下,一批省教学名师、青年技能名师和技术能手齐聚于此,形成了强大的“头雁效应”。
一是深入企业实践,在实战中淬炼真金。工作室每年组织骨干教师赴山东未来智能产业研究院等合作企业,开展为期不少于60天的实践锻炼。教师们深入一线,学习大模型应用、智能产业标准等前沿技术,直接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2023年以来,已有10名成员完成企业深度实践,主持或参与技术开发课题10余项,将企业一线的鲜活案例与精湛技艺反哺于日常教学。
二是聚焦“四新”培训,在学习中提升能级。紧跟技术发展脉搏,工作室组织成员参加“大模型应用开发”、“低代码创新应用”等系列“四新”培训累计19人次。通过持续学习,工作室成员实现了从“双师型”向“创新型”教师的跨越。
三是培育新一代大师,在磨砺中结出硕果。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工作室成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近一年来,11人通过山东省“双师型”教师认定,其中9人获高级资格;赵国玲劳模和优秀人才创新工作室获评“山东省教育系统劳模和优秀人才创新工作室”;新增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济南市高层次人才D类2人、E类4人;2人晋升教授,1人晋升副教授。一支新时代的“技能大师”后备军正在茁壮成长。
行育人之要务,以产教融汇驱动协同创新
工作室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人才。通过创新“1+1+N”(1个高水平专业群+1个行业头部企业+N个科研院所、院校及中小微企业)校企协同模式,工作室将产业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育人优势,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
大师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含金量”更高。路士超大师全面参与到学院人工智能、软件技术等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构建和教材资源开发中。在他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出版了《Java程序设计项目式教程》等3部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2门课程完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验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育人平台能级持续跃升。
赛教深度融合,学生技能“实战味”更浓。工作室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将技能大赛作为检验教学成果、锤炼学生本领的“试金石”。在路士超大师及团队成员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数字素养大赛、“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等国家级、省级赛事中屡创佳绩,近一年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其他奖项数十项,充分展现了工作室卓越的人才培养效能。
科教深度融汇,服务发展“贡献度”更大。工作室带领师生围绕企业创新转型、产业升级的真实需求,主动“揭榜挂帅”。2024年度,工作室承接了“智慧农业农产品溯源系统”“液压机零部件磨损识别系统”等5项横向课题,累计到账经费25.25万元。师生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科研与实践能力,更产出了一批具有产业价值的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成果,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拓辐射之广度,以标杆示范开创发展新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工作室在自身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积极凝练特色、总结经验,努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贡献智慧与力量。
一是形成特色品牌,推广协同创新模式。工作室探索形成的《基于“1+1+N”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典型案例,被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评为产教融合软件人才培养典型案例,为全国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范本。工作室还积极配合学院,联合山东大学等单位,成功牵头成立“全国嵌入式系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搭建起更高层次的协同发展平台。
二是搭建交流桥梁,辐射区域技术进步。工作室秉持“开放学习”理念,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与阿里巴巴、商汤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技术交流8次;主办“久其女娲杯”低代码编程竞赛,开展各类技术讲座与培训,累计培训企业人员、师生超2000人次;深入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为山东茂盛管业等公司提供咨询建议,广受好评。
三是服务社会民生,赢得媒体广泛赞誉。工作室的科研成果有效服务于地方发展,其中“智慧城市治理”相关成果在德州平原县12个社区全面推广应用,其成功经验被山东广播电视台“数字强省”栏目专题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央广网、齐鲁壹点等主流媒体也对工作室参与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等活动进行了多次报道,工作室的品牌影响力与社会美誉度与日俱增。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回首过去,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日新月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路士超技能大师”工作室将继续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技能传承,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 杜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