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潜能”教学模式,已经在朝阳实验小学常规课中普遍应用。刚接触时,觉得“试、导、悟、拓、评”这样一个框架,让人有点被束缚的感觉,在领导的多次培训与亲临课堂地指导下,领悟其精髓,能够灵活自如的应用,在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时,确实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下面就拿《出塞》这首边塞诗的常规课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出塞》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悟结合,体会诗人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是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课前我对学生的要求,一是:自学生字,会认会写会组词;二是:背诵古诗,这首诗在平时积累时就背过,所以这两项,学生能够很轻易地就完成的;三是:了解诗人王昌龄,并搜集写此首诗的时代背景,这样有益于孩子更好地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四是:找来类似的边塞诗读一读。
课上,首先,让学生汇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孩子们预习得非常好,并没有出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然后,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汇报对诗人王昌龄的了解,及写此首诗的时代背景,这些内容都是孩子上网搜集到的资料。接着,根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孩子们结合注释对诗句的理解,能够直译但不够通顺,课程到这里才轮到我这个语文老师稍加指导,孩子们把诗意说通顺。
接着到说说自己的体会,孩子们根据以往学习的经验,大谈特谈,有说诗人爱国,有说士兵们勇敢的,也有说戍边战士思念家乡的……根据他们的回答,我发现他们并没有对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的理解,这一点我很理解学生们,毕竟那个落后的冷兵器时代离我们太遥远,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高科技发展时代中的孩子们来说,真的做不到感同身受,所以说出来的感受显得很苍白、牵强。我想,就一首古诗而言诗句比较言简意赅,不足以让初学的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边塞的那种苍凉,那种艰苦,那种对家乡的思念,对战争的残酷的理解,那么,课前让孩子们准备的边塞诗这个时候拿出来就有发挥的作用了。孩子们把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拿出来诵读。当读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一个“独”字中,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戍边战士的孤独与凄凉,一个“愁”字,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与无奈。读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暗雪山”“孤城”可见边疆的环境之恶劣以及戍边战士生活之孤寂与艰苦,“黄沙”“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虽然“金甲”都已磨穿,但将士的报国壮志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誓言……一首首边塞诗呈现出来,把孩子们带到了那个狼烟四起的古代战场,好似亲眼看到戍边战士孤独的身影,从而联想到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那么再回到《出塞》这首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从秦汉时期延续到诗人那个年代,战争就没有停歇过,征战万里的戍边将士至今还没有回来,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此时能感受到孩子们对戍边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如果还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越过阴山,孩子们此时真正体会到诗人多么希望朝廷能够启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让孩子们通过拓展其他的边塞诗,使他们更了解那个时代,那些战争,以及戍边的将士和当时的爱国诗人,让他们更能深入的思考,甚至看到诗人简单的言语背后,读出那种浓厚的情感。像这种以诗解诗,不仅拓展了孩子们的古诗积累,也有助于对古诗的分析、体会,本课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最后,对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特别是能积累到那么多古诗的孩子,并且能通过对多首古诗的赏析来理解本课古诗所表达的情感,这是多么好的一种学习方法啊!鼓励孩子们要坚持下去!
虽然学无定法,教无定论,但是“五学潜能”教学模式,于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令能力与素质共提升,值得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去探究、去运用!
朝阳实验小学校
郭海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