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廖汉中 长沙报道
清晨7点的阳光洒落在长沙卓华高级中学的走廊上,学生们看到周延前,笑喊着“周哥早”,他逐一回应,眉眼间洋溢着温和。
这位曾从事法律工作的教育者,如今扎根于民办教育,以“爱”与“良心”为基石,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篇章。
缘起:三代教育情,点燃“有温度”的教育梦
“我投身教育,既圆了爷爷的梦,也实现了自己的夙愿。”谈及选择教育事业的初衷,周延前的思绪飘回了邵阳绥宁的那个小山村。爷爷曾历经战火纷飞的年代,深谙“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因此省吃俭用,四处搜罗旧书供他阅读,并常念叨“希望家里能出个教书先生,帮助农家子弟跳出农门”;父亲也常言“教书育人是积德行善之举”。这两代人的殷切期望,在他心中悄然种下了教育的种子。
然而,周延前的人生轨迹最初并未直接指向教育领域。他曾是一名法律工作者,“虽能厘清是非对错,却难以触及人的内心”。对“有温度的事业”的向往,让他毅然放下法律职业。他先后攻读中山大学金融硕士和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学博士,跨学科的学习为他实现教育理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周延前来到卓华中学负责高考复读工作,当时这届学生的本科入学率仅为6.7%,许多人对此不抱希望。但回想起爷爷在黑夜中讲述“读书改变命运”的情景,以及父亲送他去读书时“好好做事”的嘱托,他毅然接下了这份重任。

周延前正在为学生解惑。
践行:把学生当儿女,把教职工当家人
“对待自己的儿女,就如同对待学生;对待兄弟姐妹,就如同对待教职工。”这不仅是周延前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更是他日常行为的准则。
在学生们眼中,“周哥”就如同他们的家人一般。每天清晨,他总是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中午,他与学生们一同用餐,倾听他们吐槽“数学太难”,并分享自己当年刷题时的趣事;到了深夜11点,他拿着手电筒和生活老师一同检查宿舍,看到踢被子的学生,总会轻柔地掖好被角。
从今年6月15日以来,他回家的次数不超过4次,即便是在暑假期间,他依然坚守在学校岗位上,积极筹划暑期及下学期的招生工作。面对高三孩子们抱怨“爸爸把学校当成了新家”,他却总是笑着安抚:“爸爸有工作,这里有上千个‘孩子’需要我的照顾呢。”
益阳籍学生的父母在广东打工,当学生发烧时,周延前凌晨驾车送他去医院,守护到天亮才返回学校;面对写作文总是跑题的女生,他逐字逐句修改,写下1200字的详细评语,连标点符号都逐一标注;对家境贫寒的留守学生,他以“学校奖励”的名义,通过有奖提问的方式补贴孩子。“有学生说,以前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现在却想考师范当老师。”周延前掏出手机,翻出这位学生的照片,眼中闪烁着光芒。
对教职工,周延前同样倾注真心。为了更专业地帮助学生,身为文学博士的他每周刷50道题,做错便抄录在“校长错题本”上,主动向老师们请教;他还深入研究选课走班政策,只为给学生提供精准的建议。“副校长都在攻克难题,我们哪敢偷懒?”一位数学老师感慨道。在周延前的带动下,全校老师齐心协力打磨课程,教案修改至第五版已成常态。教职工们都说:“跟着老周干,再累也值得。”
坚守:教育是良心活,有爱就有成果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爱,有爱就有成果。教育是良心,做人要讲良心。”这是周延前的教育信条。
刚来卓华高级中学时,有人说“这些孩子底子差,再教也没用”。周延前却坚信,不是孩子不行,是他们没让孩子们相信自己能行。
为了帮学生建立信心、提升成绩,他带着老师们做了三件事:建立“信心档案”,记录学生主动问一道题、作业全对一次的小进步;开展“分层辅导”,成绩好的冲刺一本,基础弱的先保本科,不放弃任何一个人;开设“家长课堂”,教在外务工的家长通过视频鼓励孩子,让家校携手育人。
如今的卓华中学,不仅有亮眼的升学率,更有温暖的氛围:学生自发成立“爱心社”,周末去社区看望老人;老师主动申请晚自习值班,只为多陪学生、帮他们答疑。这一切,都源于学校“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教师为根本,一切以追求卓越为宗旨”的办学理念,更源于周延前用“爱”与“良心”浇灌的教育实践。
“教育从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清晨校门口的问候、深夜宿舍里的灯光、作业本上的红色批注,这些平凡的事,只要带着爱和良心去做,就能长出伟大的果实。”这位基层教育者,正用自己的坚守,诠释着“平凡铸就伟大”的真谛,也为更多教育人点亮了前行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