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比赛活动 >> 最新活动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高校新任思政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认同强化机制
来源:     2025-9-9 14:16:00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振宇

思政课建设是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彰显教育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的重要抓手。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高度关注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问题。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4年间,全国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数量从3.7万人增长至11.7万人,增幅达216%;高校辅导员队伍从14.2万人扩充至27.9万人,增长96.5%,两支队伍呈现出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在这一快速发展进程中,新任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其政治立场、理论素养和育人水平,不仅直接影响思政课程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更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牢牢把握。新时期亟须强化新任思政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认同,这既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长远大计,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理论认知的内化机制:构建价值认同的深层根基

新任思政课教师使命认同的构建,是一个从理论认知向价值内化转化的系统性、辩证性过程,需经历知识获取、价值认同与信仰确立三个相互衔接、渐次深化的阶段。当前,应系统构建理论浸润机制,依托分层分类的理论研修体系,通过专题培训、经典研读与政策解读等形式,引导教师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内涵与思想精髓,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同时,要强化学术共同体培育机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通过理论工作坊、学术论坛、集体备课等多维途径,促进教师在思想交流与理论辨析中实现知识结构的重构与价值观念的升华。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理论转化评估与反馈机制,运用形成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估等方法,对教师理论内化程度与教学转化效果进行动态监测与持续优化,形成反馈与改进动态闭环的良性循环系统,以推动认知结构的深层转化与价值主体的自觉建构,使教师能够立足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深刻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必然与时代重任,从而牢固树立坚定的使命认同,成长为可信、可敬、可靠的思政教育主力军。

二、核心素养的培育机制:筑牢知行合一的转化路径

新任思政课教师使命认同的深化,必须依托于系统化、多维度的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核心素养不仅涵盖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综合整合,更强调在真实、复杂的教育情境中研判、决策与创新的高阶素养。该机制致力于推动教师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自觉、稳定的育人行动力,实现从知识传递向价值引领的专业跃升。应着力拓展多元实践场域,通过教学设计研讨、同课异构、教学案例深度解析等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升育人实效;依托课程思政建设、社会实践指导、跨校协作项目等育人环节,拓宽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借助社会调研、国情考察、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等体验活动,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解与认同。需进一步完善反思性实践机制,建立常态化、结构化的教学反思制度,引导教师对自身实践开展系统性、批判性审视;构建多层次实践研讨平台,推动实践经验的凝练、交流、共享与升华;建立健全实践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育人实践中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范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还应探索“智能+”实践赋能机制,利用教育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构建实践案例库、教学决策支持系统和动态评估模型,为教师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实践指导,强化数智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结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师将理论认知转化为扎实的育人智慧与教学领导力,使其能够立足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深刻体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必然与时代重任,从而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向价值引领者、实践创新者的根本性跨越,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三、制度环境的保障机制:构建支持使命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使命认同的稳固与深化,需以健全的制度环境为基本保障。依据生态系统理论,必须构建多维度、系统化的制度保障体系,通过顶层设计、资源赋能与文化浸润的协同互促,为新任思政课教师提供持续而坚实的支持。在制度设计层面,须完善以育人实效为核心的评价机制,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思想引领成效及社会实践转化能力等关键指标,坚决克服唯论文、唯学历倾向;健全职称评审与晋升制度,实行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并建立阶梯式成长机制,明确各发展阶段目标与支持措施;强化聘期管理与考核激励机制,将履职实效与岗位聘任、绩效分配、评优表彰密切衔接,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在资源保障层面,应加大专项投入,设立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教学研究、课程开发与学术创新;构建集成化、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平台,推动优质教案、课件及示范课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教学能力现代化水平;完善工作条件与时间保障,切实减轻事务性负担,确保教师潜心育人。在文化与环境营造层面,要积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与获得感;打造学习型、互助型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跨校教研、名师工作室、学术工作坊等机制促进知识共享与情感支持;强化组织关怀与制度温度,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教师制度,关注教师实际需求与长远发展,营造安心从教、潜心育人的支持性生态,通过系统、持续的制度供给和环境赋能,助力新任教师将使命认同转化为坚定的教育行动和扎实的育人成果,为实现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提供坚实基础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强化新任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认同,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理论认知的内化机制、核心素养的培育机制和制度环境的保障机制,形成以价值引领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制度支持为依托的系统化培育体系,为实现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使命践行提供了全面支撑。该体系不仅关乎教师个体的职业成长,更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关键举措,直接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增强新任思政课教师的使命认同,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代代相传的战略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未来,应持续完善机制建设与体系融合,推动使命认同有效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际行动,培育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本文系2023长安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新任思政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认同跟踪分析与强化机制研究”(ZY202366)阶段性成果。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