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宁夏大学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十家单位完成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助力河套平原节水控盐、破解盐碱地治理难题

“以前这些土地每亩5块钱都没人承包,如今经过项目组专家们的改良,昔日寸草不生的荒芜盐碱地现在变成适合农业种植的良田,承包价格飙涨到485元还不一定能租到……”8月15日,平罗县宝丰镇宝丰村党支部书记刘毅向国家项目现场验收专家组介绍村里的盐碱地如何在项目专题组的帮助下变良田的。

据了解,为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破解河套平原灌区水效低下、盐碱化制约产能的难题,由宁夏大学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河上游河套平原节水控盐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2021YFD1900600)正加速推进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应用。该项目作为“北方干旱半干旱与南方红黄壤等中低产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的部省联动项目,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已形成一系列创新成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8月15-16日,国家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

河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潜力区。作为我国五大盐碱地分布区之一,这里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攻坚区域。然而,长期以来灌溉水利用率偏低、次生盐渍化严重等问题,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对粮食安全生产构成了直接威胁。
项目团队针对上述问题,聚焦“节水控盐、产能提升”这一核心目标,协同攻关灌排协同节水控盐、高盐尾水淡化回用节水洗盐、土壤盐碱障碍靶向消减沃土培肥、耐盐高产作物品种快速筛选与评价等关键技术,筛选出一批耐盐作物新品种,研发了水肥盐诊断、水盐周年调控、精量节灌抑盐、高效排水抑盐、盐障土壤生境调节等技术、产品和装备,构建了河套平原灌排协同节水控盐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在河套平原宁蒙两省区建立了9个示范区,验证了技术模式的普适性和可靠性,产生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从原来白茫茫的盐碱地,变成了金灿灿的希望田,农田盐碱下去了,粮食产量上来了,我们的钱包也鼓起来了。”宁夏农垦集团前进农场农业产业公司副经理马占军如实说。这一被宁夏自治区政府确认的“前进农场模式”,正在全区推广。惠农区礼和乡、兴庆区月牙湖乡、内蒙古五原县、杭锦后旗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技推广中心人员,期盼项目专题组提出的节水控盐技术能够在更大范围推广,让更多盐碱地得到治理。
在现场验收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项目组急民生所急,在宁夏红寺堡区豹子滩村的示范中,成功治理了该村房屋受盐碱侵袭,地基不稳、面临倒塌的威胁,“水位降下去了”“水质变好了”“庄稼地又绿起来了”“房子安全了,村民不用二次搬迁了。”红寺堡区豹子滩村驻村书记王学军和村民们畅谈项目组在该村开展研究以来村子居住和生产环境的变化,情不自禁地露出他们的感激之情。

通过两天时间,专家组先后赴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银川市兴庆区、贺兰县,石嘴山市惠农区、平罗县,宁夏农垦前进农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杭锦后旗的示范区开展了实地查验。在随后召开的项目现场验收会上,专家组对项目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同意通过现场验收,并指出该项目成果的全面推广将有效激活河套平原盐碱地资源潜力,为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样板”。农业农村部项目专员表示,本项目的标志性成果已两次入选农业农村部重点专项工作简报,今年又被列为“十四五”中低产田重点专项的重大成果。他希望项目组牢记初心、不负使命,努力使项目成果“上台阶、挑大梁、攀高峰”。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河上游河套平原节水控盐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是清华大学王忠静教授受组织委派来宁夏大学担任副校长,协助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相关科学研究期间所负责的项目之一。他表示,该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实践,通过在灌排协同调控、土壤障碍消减、耕地质量保育等基础理论与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成功构建了盐碱地分区分类治理模式。下一步,项目组全体科研人员将继续通力合作、凝心聚力,高质量按时完成项目设定的全部任务,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科技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