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浪潮中,工业遗存活化已成为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2025年暑假,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文化薪火,传承有我”工业遗存活化保护实践团再次踏上调研之旅,于7月4日回访了位于南京的国家级文保单位——南京晨光1865文化创意产业园,深入探寻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创新路径。
今年1月17日,实践团首次拜访过金陵制造局,厘清了该工业遗产活化的典型模式与主要问题。此次回访,实践团带着更深入的思考与目标而来。一方面,旨在明晰各种模式发展的内在机理,挖掘各模式发挥作用的深层动力,以期构建工业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共生格局;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工业遗产保护的优化路径,为相关领域提供更具实践价值的参考。


面对工业遗存改造的多元选择,南京晨光1865文化创意产业园给出了清晰而坚定的答案。园区负责人吴主任在接受南京师范大学实践团回访时表示:“这片土地承载着产业报国的使命,转型必须延续这一核心价值。”金陵制造局拥有160年的军工历史,是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其特殊身份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决定了改造方向必须与场所精神高度契合。
在被问及为何选择改造成文创产业园区时,吴主任表示:“首先金陵制造局是最高等级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受限于建筑本身的硬件条件,我们无法进行随意的改动。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改造的立足点。”园区内建筑风格分为三种,宛如一部跨越时空的建筑史书,清晰地记录着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记忆与风貌。清朝时期的建筑,中心独立,古朴而庄重;民国时期的建筑,西式的工业厂房风格鲜明,有着大落地窗与三角形屋顶的设计;而建国后的厂房,则承载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梦想与奋斗精神,见证了国家从战乱走向和平、从落后走向发展的光辉历程。

“再加上我们军工企业的特殊属性,从战乱年代的保家卫国到和平发展年代的产业报国,我们的初心始终未变。所以当园区开园时,我们选择打造一个文化和创意的产业园区。希望通过引入先进的产业,为集团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也能让这份一脉相承的初心得以延续。” 吴主任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
南京晨光 1865 文化创意产业园背靠南京晨光集团的丰富产业资源,天然具备服务企业的独特优势,这成为其选择文创产业园路径的关键支撑。改造过程中,园区采取了边运营、边修缮、边招商的渐进模式。文物保护要求限制了建筑外立面的改动,但内部修缮成本却持续高企。对此,吴主任指出:“政策稳定性是重要保障,政府的长期支持帮助我们平衡了保护投入与运营压力。” 目前,园区 70% 的入驻企业聚焦于文创、科技与创业孵化领域,配套商业则集中于秦淮河沿岸,形成了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的服务生态。
园区明确将服务对象定位为 B端企业客户,带来了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文化创意、设计研发、科技创新类企业成为园区的主力军,与配套服务形成了良性互动。吴主任表示:“我们不做消费型街区,而是致力于构建产业土壤。”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南京师范大学实践团深刻认识到,工业遗产的活化并无统一模板。金陵制造局基于自身军工文保属性、主城区位及产业资源优势,选择了一条历史传承与产业服务并重的特色道路。其探索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尊重遗产本底价值,结合现实条件进行精准定位,才能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活化利用,让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供稿人:“文化薪火,传承有我”工业遗存活化保护实践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