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比赛活动 >> 最新活动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型——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论》
来源:     2025-4-9 17:04:00
 

刘宁[*]

(西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021)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重塑了社会结构、文化形态和交往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载体,使其在网络空间中有效发挥价值引领、思想铸魂的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命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论》正是回应这一时代需求的佳作。该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系统构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既体现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突破,又契合了国家“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理论建构:立足网络社会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遵循,系统构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作者敏锐把握了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统教育的线上延伸,更是基于虚拟实践的新型教育范式。书中将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交互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紧密结合,创新性地提出“主导与多元统一”“虚拟与实在融合”等解释框架,体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迁的深刻洞察。该书的理论贡献在于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主客体二元局限,引入主体间性视角,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网络空间中的平等对话关系。这一解构范式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提供了学理支撑。书中对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教育应用前瞻彰显了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路径的前沿思考,为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实践导向:破解网络思政教育现实难题的方法论探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论》的实践价值体现在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系统性建构。作者基于对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等不同技术阶段的历时性分析,系统提炼具有鲜明网络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网络亚文化现象,书中提出的“价值引领—文化融入—行为规范”三级引导模型,既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求,又充分尊重了网络文化的传播规律。在案例分析部分,该书以“学习强国”平台和“枫桥经验”网络化为典型样本,深入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思政引领力与社会治理的双重功能。这种研究路径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工作理念,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书中对网络舆论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等热点问题的对策研究,更是直接回应了《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关于“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具体要求。

三、价值旨归:服务网络强国建设的学科使命担当

从宏观视野来看,该书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国家发展战略中定位,深刻阐明了其对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培育数字公民素养的战略意义。作者紧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应当包含“政治认知—能力提升—价值内化—行为实践”四个递进层次,这一设计既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又契合网络行为生成的内在逻辑。书中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两类重点对象的网络素养培育,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以及“为广大青少年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指示高度契合。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章节中,作者创造性提出“互联网+党建”“网络生态文化培育”等实施路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自觉。这种将理论研究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的学术取向,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四、学术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生长点

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最新力作,该书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三重启示:其一,在研究方法上倡导“技术逻辑”与“教育逻辑”的辩证统一,突破传统研究中技术工具论的局限;其二,在理论创新上构建了包含环境、主体、内容、方法的完整理论体系,填补了现有研究中系统性不足的空白;其三,在实践路径上提出“智能技术赋能”“网络话语权构建”等创新命题,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其四,创新提出“技术赋能-价值引领-制度规约”的三维互构理论,这种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数字社会学相融合的尝试,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方法论示范,彰显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回应“三大体系”建设的学术自觉。书中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前沿议题的探讨,体现了作者的前瞻性思考,不仅回应了中央网信办《“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号召,更为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技术伦理挑战提供了学理依据。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论》以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数智技术革命为切入点,系统构建了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其理论贡献不仅在于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更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维度。作为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佳作,该书的出版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


[*] 作者系西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