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比赛活动 >> 最新活动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让“思政”的火花在大单元开发中绽放
来源:     2024-11-8 17:05:00
 

——由新版语文教材四上第七单元《梅兰芳蓄须》一课设计想到的

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    杨鸿燕

大单元开发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素养形成高阶思维,然而大单元开发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具系统和综合性的平台。思政教育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的传授,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学生可以多维度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其在不同文化形式中的体现,从而深入思考思政教育的内核。

根据育人需要进行目标协同。

在大单元开发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使教育目标更具方向性,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二者共同服务于全面发展的育人总目标。因此,在进行新版语文教材四上第七单元开发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最终确定目标的协同方案:

原本单元内容设计概况。

四上第七单元是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单元。依次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和《延安,我把你追寻》等四篇文章。其中《古诗三首》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篇是精读课文,《梅兰芳蓄须》和《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略读课文,涉及了古人爱国诗歌,近代革命伟人励志的爱国故事,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歌颂延安精神的现代诗歌,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四篇课文之后是书信的习作练习和语文园地。

以学生学情分析为依托。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这是孩子们小学阶段第一次与此类主题相遇。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地理解伟大志向、英雄气概、民族精神等的意义,但是本单元的人物和背景都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所以要与文本对话,仍旧需要大量背景故事的支撑。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文本之前,应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丰富自己对文本故事的认知,从而更好地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一个人的家国情怀是在对话文本,了解伟人,体验社会中一点点成长的,所以我们在本单元中不做情感的过分拔高,让孩子们在主题的浸润中,悄然萌生爱国的嫩芽即可。

训练重点与临近学段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关注主要的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临近学段都涉及的阅读目标,我们先来纵向梳理一下。


根据育人需要进行内容优化。

1.综合性学习领域内容优化:思想性、多样性、选择性。

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为“关注主要的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写书信”。但是本单元是以人文主题为核心来编排的,并不是所有的文章可以落实阅读训练要素。所以我们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整合到一起落实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并提到单元最前面来学习。在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进行方法的学习,在后一篇中进行方法练习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梅兰芳蓄须》这一课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梅兰芳的选择体现了个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他深知自己作为文化名人的影响力,在关键时刻,以拒绝演出这种行为来表达对侵略行为的抗议,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选择。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履行自己的责任,为集体、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此外,梅兰芳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也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品德培养的重要内容。《古诗三首》和现代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诗歌体裁的文本放在一起教学,让学生在朗读和诗意体会中,感悟家国情怀。同时,秉承着单元整合的理念合理使用教材,我们将语文园地中的内容融合到以上两个模块中学习。将日积月累中的《别董大》融入诗歌学习之中。“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的内容,则融合到两篇故事文本中进行教学。

阅读学习领域内容的优化:“以德为先,质精量少”。

阅读目标的设定:“凸显‘思政’,协同要素”。

【教学内容】 运用抓住主要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等方式,会认“蓄”“迫”等 11个字,会读准多音字“宁、要“。

2.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能够借助表格,梳理文章中的四件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3.让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家国情怀”教育密切联系,突出“思政”育人。

【教学重点】借助表格,梳理文章中的四件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主人公与敌人抗争的决心。

【教学难点】根据主要人物划分主要事件,并按照一定逻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逻辑关系的指导中凸显“思政”要素。

【教学资源】“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卡片”“AI资源链接”


根据育人需要进行融合教学策略。

第一个环节:质疑导入,交流资料,在自学中发现“思政”。

课题质疑旨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观:小疑则小的进,大疑则大进。教孩子如何阅读的方法--带着问题阅读,提高阅读质量。接着结合手中的资料谈自己对梅兰芳的了解,旨在引导孩子要在学习课文时对关键人物要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毕竟是课程伊始,孩子们对于资料的引入可能会是浅显的或是一味的读手中的材料,所以设计了PPT出示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孩子做筛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人物,达到对主人公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即可。同时为了引起大家的兴趣,在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后引入他在京剧中的角色与蓄须之间的关系,孩子们会带着强烈的兴趣阅读文章,深入了解人物。于此同时也对文章背景有了一定的认知,为理解“家国情怀”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回顾方法,在互学中见证“思政”。

既然进行了大单元的开发,就要体现出本课作为一类课文的特点,既要加强对生字词的学习、朗读自评的设计(也是落实课标、学科核心目标和语文要素的需要),又要有“方法的回顾”承上启下。

生字的学习,不仅停留在会读还要对有些生僻的词语进行理解,然而以往孩子们学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有些词语则可以意会。不过本课有很多平日很难见到的词语,如:租界、沦陷、帝国主义等等,这些不能都在课堂上呈现,可以引导孩子要有意识地去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借助生字学习了解中国屈辱的历史。

对于上节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学法回顾,是为了突出重点,也要让孩子明确学法是为了达成单元目标服务的。这个环节的设计实际上在整个课程设计中一共反复出现过两次,这是第一次,在后续对“学习卡片”内容概述时又一次出现,那里的设计就是进一步加深学法的印象并直接应用于实操。两课历史背景的对比,也让孩子们对人物形象有了深刻认识。

第三个环节:借助提示,梳理文章,概括故事,在深度学习中体悟“思政”。

既然原本是略读课文,有阅读提示的引导,就要让其发挥指导作用,所以在阅读提示的帮助下设计了学习指南,结合内容深入思考为对人物所处时代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为体会人物的情怀埋下伏笔。让孩子在一定的步骤中达成自学的目的。自学的方法就是:读、画、想、填相结合,把自己读到的以表格形式再现,简单明了。也是为孩子们搭了一个如何表达的框架,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引向简洁表达。

填表中刻意加入提示词语,辅助孩子们进行全文的概括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单纯概括每一件事,我们在四上第四单元已经进行了训练和落实,而如果一次出现多件时孩子们势必要把这几件事进行联系寻找其逻辑关系,那么运用恰当的关联词和过渡词就十分必要,尤其时在关联词的设计--宁可...也不....的设计中凸显人物的爱国情怀。而且毕竟仅仅经过一课的学习和训练,总结内容确定其逻辑关系的确有些难度,老师的给予既降低了难度的同时也提高了要求,适时恰切的引导会让孩子的表达,上一个台阶,同时提高了思想认识。

AI的使用是一个媒介。本身对于背景的了解对孩子来说有些乏味,如果让他们能够主动的去了解也许会在了解了的同时发现了不一样的主人公,理解了主人公的选择,同时对中国的历史有可能由此产生兴趣。那就需要一个“引子”--就是AI。让孩子感受智能科技的发展的同时说明提问的缘由,则是让其回归对课本阅读的更深一层的理解,潜移默化地提醒孩子要目标明确、恰当使用、学会筛选,让AI成为我们深入学习的助手,切不可滥用。再次突出”大疑有大进”学习观。

让“思政”的火花在大单元中闪耀,让情境创设与思想产生共鸣,需要教师大胆设计和勇于尝试。只有教师自身有扎实的思政素养,深入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才能准确把握方向,在大单元开发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思政素材,敏锐把握并与教学目标协同,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大单元开发策略,让“思政”的火花在教育教学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培养出具有深厚民族情怀的高尚道德品质的新一代接班人。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