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比赛活动 >> 最新活动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新变化与教学应对
来源:     2022-7-21 15:40:00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走向培育“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新课标与2011年版课标相比有哪些突出的变化?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如何与时俱进、从容应对,迎接新挑战?结合对新课标的学习与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标变化何在

其一,坚持课程一体化设计。2011年版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三个课程标准,内容难易的梯度设计不够,协同育人功能不全,针对性不强。而新课标站在“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对2011年版三个课程标准进行整合、提升。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设置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小学低中高和初中四个不同学段学生年龄与认知发展特点,对课程内容与要求进行了九年一体化的设计,明确了四个学段要培养的“具体、适切和可操作”的核心素养,研制了四个学段学业质量标准,把体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课程核心素养充分细致落实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学业评价的方方面面,贯穿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设计,有助于打破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壁垒,实现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实现课程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其二,课程内容结构进一步优化。本次课标修订是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方式(如主题、项目、任务等)的整合和呈现,意在改变知识、技能的简单线性排列方式,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凸显思政学科的本质、方法以及内在逻辑。通过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比如,2011年版课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板块、九个专题设计表格呈现;新课标不分专题呈现课程内容,而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按学段组织和呈现。新课标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与交往范围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人类文明的逻辑关系,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突出三大教育(传统美德、革命传统、法治教育),融合六大主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这就强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学科本质与内在逻辑,显得层次清楚、结构紧实,便于操作,易于落实。

其三,以学定考、教考一体,体现教学评一致性。新课标在课程评价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最大亮点在于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建议,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评价案例,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例如,新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部分设置了“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的学段目标。依据学段目标,在学习主题“革命传统教育”部分设置了“了解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领悟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的课程内容。而“了解”“理解”“领悟”等字眼表明了教的程度和学的程度。在学业质量描述中,能够“结合史实阐明”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动力”等表明了教师应教到什么程度或学生应学到什么程度。这样设置,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增强了可操作性,为我们课程的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

如何迎接新挑战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标对广大一线教师教学提出新要求,我们如何来适应新要求,迎接新挑战?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做到心中有人。长期以来,部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将知识、技能的获取等同于学生的成长,而实际上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责任重大。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高自己立德树人的理论水平与专业素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不能眼中只有分数,而必须做到心中有人。我们强调“八个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以学生成长为本,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与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政治认同,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健全学生的人格,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担负起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神圣使命。

二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坚持实践育人。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把以前“知识本位”教学转变为现在“素养本位”教学。因为只有记忆、背诵、理解,没有创造、体验、感悟是发展不了核心素养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中规范政治方向、引导价值导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设置议题,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与理解,在合作讨论中生成,在探究与反思中提升,不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心悦诚服接受结论、水到渠成明白道理,在感悟生活的同时,认识社会,学会做人、做事。

没有亲身参加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就难以切实有效提升。培养“三有”时代新人还需要我们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与校园、走向社会,从线下现实社会向线上虚拟社会延伸,通过调研、参观、体验等多种实践活动深入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以课内真理指引课外实践,以课外实践印证课内真理,把道德与法治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相结合,不断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学以致用,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三是发挥课程评价功能,强化激励引领作用。课程的评价能否做到科学合理公平,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无论是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终评价还是学业水平考试评价,都应基于课程核心素养,强调过程、经历与日常表现,特别注意在创设的具体情境、项目学习任务中去考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考评不只是为评而评,而是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进一步扭转超前超标、重复刷题等倾向,倒逼并促进教师的教与学,从而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学生思政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与人格修养的提升过程、需求与特点,以评育人,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愿望,造就时代新人。

(作者系山东省特级教师、曹县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作者:王爱忠

《中国教育报》2022年07月21日第4版 版名:好老师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