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比赛活动 >> 赛后故事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关于央视对奥运选手赛后第一时间提问的思考
来源:人民网     2008-10-15 10:33:00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为我们打造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奥运视觉传播盛宴。它不仅以10个频道的规模对28个大项、302个小项的赛事进行了全程转播,其几乎遍布所有场馆的单边注入点,还为观众带来了对选手赛后第一时间的现场采访。无论是就时效性、传真性,还是就运动员的情绪浓度、观众的关注度,这赛后第一时间的采访都堪称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赛事电视采访。决定采访质量及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则是记者的提问。可以说,记者在赛后第一时间的提问像放大镜一样放大着记者的优点或缺点,像显微镜一样彰显着记者的素养及其采访策略,是衡量记者及其媒体水平的重要标准,历来受到关注。那么,赛后第一时间的提问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原则?中央电视台对北京奥运选手赛后第一时间的提问质量及其效果如何呢?本文拟从有效性、人文性、专业性、个性四个方面尝试对其进行探讨。

  
有效性:

  凸显第一时间的效率和价值


  提问是记者搜集信息、梳理信息的重要采访手段。而电视记者对运动员赛后第一时间的提问,也要以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为原则。

  在重大赛事尤其是奥运会这样的体育盛会中,因体力消耗、情绪起伏以及例行程序,留给赛后现场采访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短暂、有限的提问中,要想采访到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珍惜提问机会、保证提问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效”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借用范长江对新闻下的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中的概念。即是否能够激发运动员提供一些观众“欲知”、“应知”、“未知”的信息,是判断记者提问有效与否的重要指标。

  在中央电视台对运动员赛后第一时间的采访中,没有发现“你高兴么”“你激动么”的提问,对于在家门口参赛带来的压力也大都被转换为如何面对压力、克服压力的问题。但一些“无效”或效用不大的提问依然存在:

  “你觉得自己决赛表现怎么样呢?” (采访男子射击10米气手枪金牌获得者庞伟)

  “对自己满意么?” (采访跳水女子双人3米跳板金牌获得者郭晶晶、吴敏霞)

  “今天你们表现得很出色,对自己满意么?”(采访跳水男子双人10米跳台金牌获得者林跃、火亮)

  提问的有效性是赛后第一时间采访的重要指标,无效的提问只能浪费运动员和观众的时间与情感。因此,记者首先要以观众“欲知”、“应知”、“未知”为参照,摒除那些无效或效用不大的问题。其次,记者要从观众的视角出发,从“事”、“情”、“理”三层面设计问题:“事”着眼于赛场中发生的新闻;“情”着眼于运动员的情绪、情感;“理”着眼于释疑解惑,着眼于传播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

  
人文性:

  凸显电视现场采访的人际特点


  电视采访是人本化的采访,在采访中,人不仅是手段,还构成传播内容。在重大赛事直播报道中,记者与运动员在赛后第一时间的交流,往往伴随着比赛过程的不确定性、戏剧性以及比赛结果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此时,记者的提问是否能够尊重运动员的人格,关怀运动员的情感,符合观众的收视心理,是记者和运动员、电视观众亲近或疏离的关键因素。

  在中央电视台对奥运选手赛后第一时间的采访中,绝大多数记者都表现出了很好的人文素养,不仅在第一时间对奖牌获得者表示祝贺,对失利运动员也表示了理解和支持。但采访中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记者对获得女子双人跳板冠军的郭晶晶、吴敏霞的采访,就忽略了运动员和电视观众的内心体验。

  记者:“双人比赛已经结束了,我们将要关注单人,郭晶晶也多次说过,不是为了金牌才坚持到北京奥运会,我想如果你能拿到单人金牌,你就成为奥运会卫冕双冠王的人,你对这个结果也一定是非常渴望的,是么?”

  郭晶晶:“虽然很渴望,但是从预赛、复赛到决赛还有三天时间,没有想结果会怎样,我们只要把过程做好就好。我们整个队接下来还有很多比赛,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我们中国跳水队吧。”

  记者:“吴敏霞,你已经得到两枚奥运会双人金牌,对于单人,也想得到一枚单人金牌证明自己,是这样的么?”

  吴敏霞:“我希望把自己的技术展现给大家,完成自己的心愿。把自己的动作做好,我就是最好的。”

  如果单独就记者的两个提问而言,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如果将两个提问放在同一时空中,问题就出来了。郭晶晶和吴敏霞作为中国女子跳板最有实力的运动员,既是双人跳板的亲密搭档,也是单人跳板的竞争对手。记者的提问忽略了她们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忽略了两人同在现场的事实,违背了语言表达的时空性和对象性原则,既让运动员感到为难(仔细体味一下,郭晶晶和吴敏霞都没有正面做答),也让电视观众如鲠在喉。赛后,就有观众在网上发帖,认为记者的提问有“挑拨离间”之嫌,在团结的气氛中制造了不和谐音。

 专业性:

  凸显记者和媒体水平


  拥有体育专业知识和专项知识,是体育新闻工作者有别于其他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标志。而能否在有限的时间里,提出比较内行的问题,则是体现记者专业水平以及媒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中央电视台北京奥运会直播报道中,在单边注入点负责现场采访的记者大都是长期报道该项目的专项记者,对该项目的规则、知识、国际、国内发展水平以及教练员、运动员都相当熟悉和了解,并在提问中有所体现。当然,我们也看到,由于赛前资料准备不充分或态度不够严谨,采访中也出现一些不应有的纰漏。

  譬如,记者在采访五破世界纪录的举重冠军刘春红时,提问说:“今天看你每次登场的时候,都穿着一件黄色的袍子,那是谁给做的?”一句“谁给做的”马上吊起观众的胃口,以为黄袍里一定蕴含着什么深情故事,但答案却是耐克公司提供的一件披风,大失所望的观众不免质疑记者的专业水平。

  
个性:

  凸显提问的针对性和差异性


  个性是和共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征。在电视采访以及赛事采访中,最为人们所诟病的,就是类似于“你有什么感想?”、“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这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问题。这样毫无个性的提问很难激发运动员的内心情感,也很难得到富有新意、富有价值、富有个性的回答。

  如何才能设计出有个性的提问呢?除了记者要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外,从细节出发和带背景提问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

  在中央电视台的北京奥运会直播报道中,某些记者具有一定的“在场”意识,通过细致观察,捕捉赛场细节,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个性化提问,从而得到精彩的回答,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如当张湘祥在获得举重冠军后做出了俯身亲吻杠铃等举动,记者的第一问就从这个细节开始。

  记者:“你刚才比赛完了之后有一连串的动作,不管是对杠铃,对举重台,还有对观众,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张湘祥:“意义很深刻,也许以后我再也不能站在奥运赛场了,为了这一天,我努力了八年,无论是失而复得,还是重获新生,对我一生来讲是不可磨灭的,也是在我重获新生之后唯一辉煌的一笔。我希望这仪式延续下去,让世人永远记住,我也不辜负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人。有这么多人来帮助我,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一直扶持着我走到今天,我很感谢他们。”

  电视记者还要善于将背景寓于提问之中,既可以激发运动员情绪,让采访走向深入,又能使提问富于个性和针对性。如记者在采访体操女子团体金牌获得者邓琳琳时问道:“琳琳,我记得有一次全国比赛的时候,你都害怕教练不在高低杠下面保护你,非常害怕,但今天怎么能表现得那么勇敢呢?”邓琳琳曾经因担心失去保护而害怕参加比赛的背景信息和她在奥运赛场上坚强、稳定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观众对邓琳琳、对一个冠军的成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相反,如果记者在提问中不对相关背景进行交代,不但会影响采访质量,甚至会对观众造成困扰。中国举重选手陈燮霞因伤病原因在最后一刻才取代队友搭上奥运班车,因此她分外珍惜这次机会,本着拼的精神,顺利摘取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首枚金牌。但记者显然没有重视这一背景对陈燮霞的意义,只是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这枚金牌感觉和以往的金牌肯定很不一样吧?”陈燮霞也含含糊糊地回答:“是的,因为之前发生了那种,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对于我来说,今天我真是拼了,不管结果怎么样,我也不管是金牌,还是不是金牌,我今天就是抱着我来拼的心理,把她们比下去。”由于提问者和回答者都没有将背景交代清楚,一些不明就里的观众甚至上网询问。

  电视体育记者在日后体育比赛赛后提问时抓住有效性、人文性、专业性和个性四个方面的原则,必定能为观众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精彩的“赛后第一问”。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