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空间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给研究生更大的创新空间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6-3-28 14:08:00
 

        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在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下,如何提高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为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这一话题,本版特邀请了几位高校主管研究生教育的负责人、研究生导师、学生,就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对研究生教育有所启示。
    
    主持人:本报记者纪秀君实习生刘琴
    
    嘉宾:徐金梧(北京科技大学校长)
    
    佟家栋(南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岑况(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王涛(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面对近年来数量不断增加的研究生队伍,高校研究生培养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高校的有关负责人。
    
    规模扩张不等于质量下滑
    
    “研究生不断扩招,所以导致质量下降了”。这个伴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在一些人当中产生的观点,其实并不见得客观公正。一个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据中科院近期发布的《2005科学发展报告》指出,2003年SCI收录论文最多的前10名高校的论文篇数比2002年增加了20.0%,被引论文篇数最多的10所高校被引论文篇数比2002年增加了27.6%.这一方面说明我国高校科研水平近年来已有较大进步,另一方面也说明研究生创新能力正在提高。
    
    主持人: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数量都有大幅度增长,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生扩招引起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创新能力下降,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涛:当前,我国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而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增量没有研究生规模的增量大,这是一个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研究生教育质量总体是稳步提高的。从我国博士生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情况来看,增量是很大的,特别是影响因子在2.0以上,被国际公认的论文数量显著增长。国内一些著名大学发表SCI论文已由几百篇跨越到千篇以上。2004年,清华大学已达到2000篇以上。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科技在进步,另一方面也说明研究生创新能力在提高,数量和质量都在提高。
    
        徐金梧:研究生质量是否下降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学位后,国家首次招的研究生数量很少,历年积累的一批拔尖人才被选拔出来。目前,研究生规模扩大了,要求这么多人都达到拔尖水平,这不容易。不要把过去的研究生水平和现在相比。
    
        主持人:看来,研究生规模的大小对研究生质量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如何找到二者的平衡点,使研究生教育既保证一定规模,又有质量?
     
        佟家栋: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高水平人才,这要求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要达到适度的数量和规模,从而有助于提高优秀人才选拔的几率和成功率。同时,在规模扩招的基础上,要通过质量监管、评估、改进等手段保证研究生的质量。
    
        徐金梧: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是研究生教育要处理好的问题。我认为博士生规模要适度控制。培养博士生一方面要看国家是否有很大需求,如“863项目”、“973项目”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看导师是否有准备、有能力扩展研究领域,如果两个环节不充分,过多地招博士生,质量就会受到影响。这就好比锅里就这么多饭,吃的人多了,饭就少了,自然会影响健康。
    
       王涛:研究生规模大小要看配套环境怎么样,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增量要和教育规模的增量相适应。
    
        科研环境、评价体系等有待改善
    
        对于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研究生创新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我国所有主题学科的论文影响力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在部分领域,创新能力还在低水平徘徊。因此,反思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培养条件,从研究生培养现状入手找到问题的症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主持人:总体来说,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您认为目前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都有哪些?
    
        原因一:缺乏平等的科学氛围
    
       岑况: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注重尊师重教,讲求师道尊严,这是传统美德。但另一方面,这种文化传统不利于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致使平等的科学讨论氛围不够。比如有的研究生有比较好的想法,但是跟老师的想法不同,学生在老师面前往往不敢说,生怕冒犯了老师,结果闪光的思维火花就被窒息,更没法去实施。另外,受学术界权威概念的影响,有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学生一定得和自己的学术一致,这也不利于平等讨论氛围的形成。
    
         主持人:有了平等宽松的科研氛围,研究生才能更加专心地进行科研。在我接触的一些研究生中,有一种顾虑,他们担心论文发表达不到学校要求,不能顺利毕业,这使得他们在科研中有时显得很浮躁。
    
        原因二:一刀切的评价标准有待改进
    
        岑况:现在,很多高校都强调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这种评价导向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科学论文是研究结果或科学思维结果的社会表达,而一些急功近利的学生违背了科学论文发表的宗旨,为完成任务写文章凑数。一些刊物知道学校有这种要求,只要给版面费,就能发。这样下来,学生论文质量一定不太高。
    
        徐金梧:在研究生培养中,真正拔尖创新的人仍只是少数,不能用一个尺度要求所有人。现在,高校对研究生大多用一个尺度要求,如发表多少论文,这种要求会使学生趋于功利化,在进行科研攻关的紧要关头退缩回来。有一些好学生,在重大问题突破的当口上,如果觉得两年跨越不过去,就会放弃研究,反正只要满足条件,就毕业了。这使得一些拔尖人才受功利化影响,不去做长时期的科研攻关。
      
        原因三:浮躁、功利化倾向需引导
    
        主持人:学生急功近利是不利于重大科研成果产生的,对于这种倾向,如何处理?
    
        徐金梧:现在有些学生做科研比较功利化,价值观需要加以引导。有一次,我的学生问,我学的这些东西将来会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岗位、待遇?我告诉他们,看问题不要太近视,要看远点。这些学习内容可能和你们的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你们整体的素质和能力,对个人今后的工作选择和事业发展很重要。你们要放下思想包袱,踏踏实实地做研究。
    
        岑况:现在社会上一些浮躁的、功利化的行为也在影响学生,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进行创新性劳动。如果一个老师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存在浮躁和功利化行为,有的学生跟老师学,也会出现一点不规范的苗头。学校应通过制度建设来进行约束。
    
        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平台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努力。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平台,导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主持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目前,应该着力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对此,各位有什么建议?
    
        对策一:给学生良好的创新环境
    
        岑况:造就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学的重要任务。大学除了安排专业知识学习,还应该倡导创新思维的人文素质培养和创造有利于这些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和土壤。大学的决策者,大学的管理者应该在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劳动的环境和氛围层面下功夫。大学教师是主导创新教育的主体,要看重和鼓励学生独到的新思想,平等与学生讨论学术问题。
    
        王涛:创造好的科研氛围,首先要处理好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关系。在科学面前,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导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全盘扣在学生身上,要给学生充分的创新环境和空间。导师一定要鼓励研究生有新方法、新思路,把研究生当成创新的主力,而不是导师研究方案的实施者和劳动者。
    
        对策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徐金梧: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导师很关键。导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有的学生由于思维偏激,过于主观,对某一科学问题的观察过于片面化,导师要引导其全面地看问题,采取“推进去,拉出来”的办法。如学生看某个问题往往一开始注意其细节,钻牛角尖,这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细节里跳出来,让他们注意与该问题相关的其他问题,开阔其眼界,这对学生今后发展很重要。
    
        主持人:导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导”上,而不是管理、监督,是吗?
    
        徐金梧:对。导师要为学生指明方向,把羊群引到肥沃的草原上,做一个好的引导者。
    
         对策三:为创新提供机制和平台
    
        佟家栋:研究生阶段正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比较活跃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并创造机制,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机制,鼓励团队创新、学生自主创新及导师、学生合作创新,使研究生在科研论文的写作上基础扎实,有较高的起点。其次,学校应设立研究生创新的激励机制,对在一定等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有创新成果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同时,为研究生提供较好的仪器设备及实验环境。
    
        徐金梧: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要营造人才培养环境,为研究生搭建创新平台。学校应加强和国际上的顶级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学校也可以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由学校和企业成立指导小组,指导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学校成立工程训练中心、科学实验中心,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导师观点」
    
        导师需要“三严”
    
        要进一步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作为导师首先需要“三严”,对博士生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高层次的学习,必须把学习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学习上要较好地完成所修的各门课程,要尽可能多地阅读有关的经典著作和精品名作,科研上要多花些力气,要有相当数量的成果发表出来。此外,还要为研究生创新提供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即不仅物质设备要跟上,还要有科研机会,有成果发表的园地,以此来鼓励研究生进行创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高铭暄)
    
    “身教”胜于“言传”
    
        导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导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要重“身教”,轻“言传”。导师的“身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品德。导师要有光明磊落的品德,做人要坦坦荡荡,做事要大大方方,做学问不能弄虚作假。二是意志。导师要有勇攀高峰的意志。三是作风。导师要有治学严谨的作风,搞科学就是一步步逼近真理的过程,而严谨的作风是接近真理的前提。(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吴业正)
    
        把学生放到风头浪尖上
    
        我们总是利用各种机会把学生放到风头浪尖上,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本专业先进的学术思想和最新的发展动态,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明确研究方向。对于那些权威的期刊杂志,学生们不仅要尽量多看,还应该多想,敢于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即使后来发现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也会是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严璋)
    
        教学中多用启发性讨论
    
        导师不仅应当在科研实践中指导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也要杜绝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采取启发性的讨论,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就能产生创造的火花。在博士生的教育方面,除课堂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等方式,学校还要通过博士生论坛、联谊活动、暑期学校、名家讲学、与国外交流交换等方式,为博士生提供相互交流切磋的平台,实现不同学校、学科间的资源共享。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杏 坛 书 架 关 注 成 长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教育服务
·在好老师和跟谁学之间划上..
·孔令义:书法艺术应在科学..
·山东高青县田横小学女教师..
·广西:3年内将投入60亿元发..
·改革开放30年:八大变化见..
·警惕: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
·石家庄市直各局深入开展主..
·葫芦岛:特殊的国防教育宣..
·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学生滑..
·利川着力抓好廉洁征兵教育..
更多..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