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象牙塔随想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从“象牙塔”到“黄金屋” 创新创业热潮涌动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09-9-29 11:38:00
 
 60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到2008年,全国科研机构已经发展到3700多个。

  60年前,全国科技人力资源不足5万人;到2008年,全国科技人力资源已经壮大到4200多万,居世界第一位。

  从30个到3700个,从5万到4200万,这不只是数字的变化,更是新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成长为世界科技大国的一个体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科研人员冲破“象牙塔”的束缚,投身创新创业的洪流。他们在中国形成了一支宏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队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冒着风险“下海”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创业,曾被形象地称为“下海”。他们放弃了传统体制里的各项保障,进入了新的经济空间,并面临着不可预知的风险与收获。

  时光退回到1980年10月25日。一间墙面斑驳的小屋,屋顶是一层薄薄的石棉瓦,屋前摆着几辆“二八”自行车,旁边还有一堆破砖烂瓦。这就是我国第一个民营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最初的办公场所。

  这里集聚了中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陈春先、中科院最年轻的工程师纪世瀛,以及中科院物理所高压电气技师崔文栋等首批“下海”科技人员。按照协议,他们将在业余时间以智力咨询为主业,每人每月有15元津贴。

  在很短的时间内,这间服务部便吸引了中科院和附近高校的几百名科学家、教授和大学生,他们开始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成了一支不折不扣的“科技游击队”。

  然而,他们的行动却在社会上引起激烈的争论。其中一种反对观点是:科技人员在国有单位工作,拿的是国家的工资,怎么能用“国家资源”来填自己的腰包?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科研人员“下海”在当时不仅引发了争议,还有很大风险。

  1982年,武汉国营181厂工程师韩庆生与其他3个工程师一起为武汉一家乡镇企业设计了两套生产污水净化器的图纸,并编写了2万多字的产品技术说明,使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该厂厂长为了表示感谢,年底发给4个人每人600元。可就是这600元把韩庆生送进了监狱,罪名是“技术投机倒把罪”,一审判决入狱300天。

  尽管后来韩庆生被平反,厂长亲自登门道歉,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体制的束缚。

  不过,这些风险没有挡住当时科技人员“下海”创业的热情。

  在上海,一批来自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科技人员组成了一支被称为“星期六(20.58,-1.13,-5.20%)工程师”的队伍。他们通过各种关系与周边的乡镇企业建立联系,利用节假日为企业担当技术顾问。

  据说,那时在上海郊区以及苏南浙北,乡镇企业的厂长们几乎都随身携带着一张写满“星期六工程师”家庭地址和联系电话的“联络图”,只要遇到技术难题,他们就打电话或登门求教。但是,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才流动体制,这些“星期六工程师”在乡镇企业的兼职基本都是“悄悄来,突击干,悄悄回”。

  改革如同春雨润物

  时间指向1988年,情况开始出现变化。

  1988年1月18日,国务院专门发文,允许科技干部兼职。此后,科技人员可以光明正大地冲破单位和所有制限制,在更大天地里发挥才干。一条经济转型时期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合理流动、有效转化的途径正在形成。

  1988年3月,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紧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兴办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此同时,当时的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交了《动员和组织科技力量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服务的报告》,提出拟从下半年开始实施火炬计划。同年8月5日,原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第一次火炬计划工作会议,宣布火炬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由此,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创新创业浪潮开始在中华大地涌动。

  以北京为例,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抛下“铁饭碗”,投身中关村(5.15,-0.22,-4.10%)这块当时并不繁华却极具活力的希望之所。而段永基、柳传志、王文京等一批活跃在中关村的标杆式人物则成为后来一些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榜样。

  作为土生土长的一批创新创业者,从陈春先到柳传志再到冯军,他们亲历并见证了中国创新创业环境的变化。

  同时,随着国内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被吸引回国,成为我国加快自主创新、缩短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海归”创业潮涌动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神州大地先是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留学热”,接着又出现一浪接一浪的“回国潮”。“留学热”与“回国潮”的交汇,始自1992年。

  这一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的若干规定》,制定了留学回国人员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1994年,我国第一家留学人员创业园——金陵海外学子科技工业园在南京诞生。此后,留学人员创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

  2000年,面对海外留学人员纷纷回国的情况,有国外媒体评论说,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新的“人才回流”时代业已开始。

  据统计,1978年-1989年,留学回国人数只有2万多人,到了2007年年底,留学回国人数已达32万人。从2万到32万,“细流”演化成为浪潮。

  一批又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竞相回国,为我国创造了许多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如邓中翰在参加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盛大典礼后,满怀激情回国创业,打造出“星光中国芯”;施正荣在无锡创办尚德公司,短短几年就造就了一个新能源产业的财富神话;UT斯达康、亚信、百度、新浪、搜狐、携程、e龙等,许多海归创办的企业都在创造财富、创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创新打造“黄金屋”

  从“象牙塔”到“黄金屋”,大批科研人员冲破了上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他们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不仅创造了一个个财富神话,更为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贡献。

  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使李彦宏、邓中瀚、马云、马化腾、施正荣、冯军、江南春等一批批创新创业英雄脱颖而出。

  2005年,华为总裁任正非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时代周刊》评价说,华为正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卓越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正在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

  一批批新兴产业的领军企业在创新创业潮中涌现,一批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开始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这些企业中,中星微电子的星光系列多媒体芯片打入海外市场,占领了同类产品全球市场份额的60%;曙光公司研制出11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10万亿次以上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归国留学人员尹卫东创办的北京科兴,成功研制出全球第一支SARS灭活疫苗、全球第二支甲乙肝联合疫苗、与全球同步的人用禽流感疫苗、常规流感疫苗以及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杏 坛 书 架 关 注 成 长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教育服务
·在好老师和跟谁学之间划上..
·孔令义:书法艺术应在科学..
·山东高青县田横小学女教师..
·广西:3年内将投入60亿元发..
·改革开放30年:八大变化见..
·警惕: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
·石家庄市直各局深入开展主..
·葫芦岛:特殊的国防教育宣..
·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学生滑..
·利川着力抓好廉洁征兵教育..
更多..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