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象牙塔随想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走出象牙塔 融入社会大课堂
来源:荆楚网     2008-7-22 10:36:00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编者按
    
     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呼吸,一向是青年学子的优秀传统。走出象牙塔,感知天下事,他们得以进一步贴近社会、了解国情、锻炼自我、奉献才干。眼下,又一个暑期来临。我省高校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将实践教育作为重要环节,引导莘莘学子融入社会大课堂。
    
     在社会大课堂中育人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顾海良教授
    
     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功能,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有着重要作用。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有效机制,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教育的形式。武汉大学把社会实践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列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建立社会实践学分制;把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与评奖学金等综合测评挂钩,与推荐免试研究生挂钩,与评选先进个人和集体挂钩,与团员党员民主评议、推优入党挂钩,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就业推荐挂钩,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社会实践形成了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序发展的良性动力机制。学校还通过项目化运作,加大经费投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不断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生机与活力。全校建立了100余个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在湖北、浙江等地相继建立了8个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每年暑期校院两级立项社会实践项目达600余项,上万名同学参与其中,形成了“中国轮廓”科学考察、新农村建设服务团、重走长征路、博士医疗服务团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品牌项目,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实践教育只有与国际、国内形势相结合,与时代主旋律相融合,生动地体现青年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才能真正地使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我校近两年来把社会实践主题确定为“践行荣辱观,建设新农村”、“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增长实践才干、服务祖国建设。一批批青年学子自觉将个人成长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武汉大学每年深入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调查的团队30多支,与十多个村对口联系,共同开展“五个帮扶”(团组织建设帮扶、阵地建设帮扶、文化建设帮扶、致富能力帮扶、特困集体帮扶)和“六个一”(帮助建立一套村级团组织工作制度、建立一个以上的青少年学习活动阵地、开展一次以上的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一次以上的青年致富技能培训、扶持培养一名以上的青年致富能手、开展一次以上的集中送温暖活动)等工作,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
     在社会实践教育中,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密集和科技成果密集的优势,使广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双进步。“武汉大学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态考察”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坚持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十余年来对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研究所积攒的数据资料,堪称“一本关于当地生态环境资源的活化石般的见证”。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5名博士组成的实践小分队就三峡坝区3S应用现状进行调研,为三峡坝区的总体规划和现代化管理提出了可行性报告。
    
     社会实践是一门必修课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李忠云教授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在社会全面转轨的今天,把大学生局囿于安静的校园,仅靠书本和实验室灌输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合社会发展需要。
     总结华中农大110年的优秀办学传统,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不断强化社会实践对学生的育人功能。从办学之初张之洞提出的“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到抗战时期慷慨高歌的“勤读力耕肩重任,立己达人图自强”,再到今天校训“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无不是在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改造世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就人才培养规律而言,“勤读”是“知”,是条件,也是过程;“力耕”是“行”,是途径,也是目的。
     早在农务学堂时期,学校就组织学生在农村进行栽培实习和农机服务;抗战时期,学生纷纷走向社会大课堂,用实际行动为民族自强服务;新时期,章文才先生直到九十高龄还带着学生奔走在田间地头;以傅廷栋、张启发、陈焕春、熊远著、邓秀新等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都把为“三农”服务称为本分。他们的言传身教,教会学生去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校已开始把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必修课计算学分,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学校长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社区、基层,每年都坚持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花朵工程”、面向孤寡老人的“夕阳工程”、面向下岗职工的“爱心家教工程”、面向监狱和戒毒所的“联合帮教工程”、失物招领的“阳光地带工程”,以及面向在校贫困生的“扶贫助学工程”,让学生在关爱社会中不断净化灵魂。
     近年来,全校90%以上的学生注册为青年志愿者,涌现出一大批以“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把青春与生命奉献给西部的赵福兵、甘愿扎根泥土的大学生农民师智敏等为代表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学子,出现了“红杜鹃爱心社”、“食科一家人”等学生自发组织的公益团体。学校每年选拔志愿者,在贵州大方县大石希望小学进行爱心支教接力。
     学校鼓励学生把社会当作最好的课堂,践行着大学的社会责任,还制订相关鼓励政策,对于到边远省份、下基层工作的同学给予奖励,近10年来鼓励学生下基层的奖金达30多万元。在鄂部属高校中,我校近年来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报名数和参加数都位居首位,每年有近10%的毕业生志愿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学校连续16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着力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 郝翔教授
    
     近年来,我校有近2000名毕业生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效缓解了西部地矿人才紧缺的现状,并以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信念坚定、不怕困难的“地大人性格”享誉业内。
     作为一所具有鲜明行业背景的特色型大学,我校在56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为国家和行业培养精英人才,担当起“为谋求人类与地球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责任,引领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才。
     学校挖掘各方资源,强化宣传导向。如出版离退休同志、老校友回忆录和事迹选编等,修建馆藏丰富的校史陈列馆,将珍贵史料作为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传统教育的素材。邀请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冀东油田总经理周海民、奥运场馆“鸟巢”总设计师李久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中国青年最高荣誉“五四奖章”获得者国梁等在各行业取得突出成就的校友回校作报告,教育广大学生。
     学校发挥教师作用,要求各院系、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组织教学中,必须大力加强实践环节教育,寓“道”于“业”。同时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寓“道”于“教”。
     学校构建“践行悟道”育人模式,建立了北戴河、周口店、秭归3个校外实习基地,55个校外实习站点和47个稳定的产学研基地。其中,以培养能力与训练作风著称的周口店实习站建站已有50多年,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学校组织学生在条件艰苦的野外基地开展填图、地质实习、登山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野外实习与实践动手能力、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截至目前,已有4万多名学生在基地接受了启蒙训练,千余名毕业生已成长为科学家、教育家,24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校还坚持以“地质大体育观”为指导,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率先在全国高校开设野外生存体验课,开展包括攀岩、岩降、丛林穿越、野外觅食、扎筏过涧、野外自卫自救等锻炼,开设专项技能课程,如登山、定向越野、游泳等,使学生们在亲近自然、挑战自然的运动中,磨砺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的集体主义思想。
     学子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志愿服务西部的报国热忱,得到校友温家宝总理的亲切鼓励。总理在学生写给他的信中批示:“读了同学们的信非常高兴。大家志愿到西部服务和就业的志向、勇气和决心使我深受感动。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我深信你们在西部艰苦工作的磨炼必将成为你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主题实践升华责任教育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朱玉泉教授
    
     在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华中科技大学秉持“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特别强调大学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把责任作为学校服务社会、大学生报效国家的基石,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乐于参与、有感染力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在主题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养成责任意识。
     去年4月,我校学生新闻社团“华中青年”在一次选题会上,将关注目光投向处于高寒地区、生活物资匮乏的四川凉山、阿坝、甘孜三州,发起“衣援西部”的爱心捐助活动,校内外千余名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7月17日,10万余件爱心衣物装了满满四辆东风大卡,开赴凉山、甘孜等地区,学生志愿者一边发放衣物,一边开展调研,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欢迎。今年4月,“衣援西部”活动再次启动。
     在主题实践中规范责任行为。
     2006年9月,学校推出“公德长征”主题实践活动,包括文明修身工程、践行责任工程、温馨提示工程等,在全校范围内引导学生修身律己、践行责任,引导学生积极提醒他人时刻遵守社会公德。去年,这一活动还融入社会,学生们登上列车和武汉的公交车,宣传文明礼仪和公德意识,劝止不文明行为。
     在主题实践中提升责任能力。
     “只有懂得历史,才能把握现在,展望未来!”这是我校新闻学院王浩同学在“为烈士寻亲”日志中的感悟。去年寒假,他先后走访河南南阳、许昌、开封三市的18个村镇,为安葬在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村的田炳义、刘振海两位烈士找到了亲人。到今年2月底,我校大学生志愿者已为21位安葬在羊楼洞村的烈士寻找到亲人。
     2006年寒假,我校就开始了为解放太原战役牺牲的烈士寻亲的活动。172名志愿者遍走我省8县市、100多个村庄,累计行程过万里,为5位烈士找到了亲人。同年暑假,82名学子继续奔赴广西、安徽、湖南、四川等8个省市“寻亲”,又为5位烈士找到亲人。
     在寻访过程中,大学生饱含着对烈士的敬重、对历史的尊重,克服雨雪或烈日天气等各种困难,通过查县志、家谱,遍访村民,向当地政府、媒体求助等各种形式,不气馁、不放弃,不断推动寻访深入,个人的责任能力也在亲历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去年1月,在前期活动基础上,我校与赤壁市共同发起建立了“大学生红色寻访基地”,以期利用这一平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吸引当代大学生投身主题社会实践中。
     如今,全校已建立有近150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年都要组织近1.5万人次、100多支队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每年递交的社会调查报告超过3000篇。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武汉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王祚桥教授
    
     多年来,武汉工业学院针对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特点,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坚持实践育人的方针,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与基地化建设和项目化运作相结合、与学校社区合作共建相结合。着重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打造青年志愿服务品牌,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也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1998年,学校办学主体迁移到武汉市最大的居民住宅小区——常青花园新区。为努力探索并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学校提出了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设计并启动了武汉工业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常青花园社区行动。
     学校于2004年3月开展了湖北省注册志愿者“走进社区”服务项目社会化招标试点。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根据常青花园社区居民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特长,综合形成了医疗保健志愿服务、科技知识志愿服务、敬老助老志愿服务、义务家教志愿服务、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服务项目。志愿者根据服务项目的要求制定详细的服务计划,参加招标竞聘,由居委会和社区居民根据服务计划确定志愿服务团队。
     几年来,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及16个院系青年志愿者分会组织志愿者,深入常青花园五个社区居委会、老年大学及近1200个家庭,共计1万余人次参加了志愿服务。广大学生通过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奉献中参与、在服务中奉献,变过去被动式受教育为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提高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能力,实现了他育与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涌现出以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武丹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
     我校“走进社区”常青花园志愿服务活动已实现了经常化、基地化、项目化建设的目标,已成为一项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服务精神文明建设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并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实践品牌活动,20余家媒体先后进行专题报道。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连续12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的表彰,“走进社区”常青花园志愿服务队先后获得武汉市十佳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全省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项目奖。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杏 坛 书 架 关 注 成 长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教育服务
·在好老师和跟谁学之间划上..
·孔令义:书法艺术应在科学..
·山东高青县田横小学女教师..
·广西:3年内将投入60亿元发..
·改革开放30年:八大变化见..
·警惕: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
·石家庄市直各局深入开展主..
·葫芦岛:特殊的国防教育宣..
·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学生滑..
·利川着力抓好廉洁征兵教育..
更多..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