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是付出。这是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的核心思想。通俗地说,不管是谁,如果因为自己没有遇到爱,就抱怨,那是无意义的。没有遇到爱首先应该反思自己,有没有去为之付出——这种付出不管是时间、金钱还是感情。
近日,《信息时报》对女博士的婚姻、家庭、生活进行了一次大调查,结果显示,择偶难和经济困难是女博士们遭遇到的最大问题,有超过九成接受调查的女博士认为择偶难(详见4月22日《信息时报》)。
那么,女博士们是否想过择偶难的问题出在哪呢?全国妇联婚姻家庭指导项目机构、向日葵婚姻家庭指导师广东地区督导、心理咨询师胡慎之指出,女博士的群体特征是:对自己、对身边人要求较高,固执而专一。换句话说,这些特征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即这些特征用在工作上就是优点,而用在爱情上、生活中就是缺点。确切些说,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女博士对自己不够了解——她们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样的爱情)。
一个人在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样的爱情)的情况下,就很容易盲从。比如,女方往往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有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样的爱情)的女博士也会要求对方拥有这些的,加上她们自身的优势,她们对这方面的要求往往会更加强烈。
《信息时报》的调查数据就有力地证明了我的这个推断:在经济收入上,近40%的女博士要求自己的老公收入必须在3000~5000元以上,另有30%以上的女博士要求自己老公的收入要在8000元以上。选择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仅占了7%。
物化的社会很容易把一些虚的、精神的东西物质化、量化。比如爱情,往往被等同于房子、车子、票子。这其实是对爱情的错误理解。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选择了拥有这些的女性依然感觉不到安全感,感觉不到爱情的真正到来。如果需要数据证明的话,当今国内离婚率高企不下就是很好的例子。
弗洛姆总结大多数人对爱的错误理解的三大原因中有一个是这样的: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套用到现在来说就是,物化的、光环眩晕下的爱只是短暂的,即“堕入情网”,而建立在付出,互信与时间基础之上的爱才是“持久的爱”。有意思的是,在2006年曾有大款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去寻找爱情,没想到他却是在二外吃了闭门羹。女性一方面想要男性有钱有车有房的心理很强烈,而另一方面,她们也很在意自己的爱情是持久的爱情,和一个关心自己,爱自己的男人建立爱情——并不在意他多有钱。
女性要求的和真正想得到的,在现实中往往不能对等的成立,这无非是再一次证明:爱情无法量化——爱情不等于财富的拥有。也许有女博士会说,如果选择了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男人(这应该说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毕竟她的生活圈里应该很少这样的男性),那这辈子不是要跟着受苦吗?这就是关键所在了,既然你内心期待的是“持久的爱”,而不是“短暂的爱”,那不妨抛弃那些可能要影响到自己获得真爱的“不等式”!大胆地去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