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杰青年”之王国莉
人物简介
王国莉,博士、副教授,任惠州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等多项职务。作为一名年轻的博士,王国莉非常注重开展科研工作,积极指导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并不断将科研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几年来,王国莉参与指导惠州企业成功研制出荔枝酒等产品。同时,王国莉在教学方面更是一丝不苟,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年年获优秀。她经常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或教学基地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学生多项作品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设计竞赛和科技作品竞赛,2项获广东省赛区银奖,1项获三等奖。
“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普通,是每一个高校教师都会做的。”作为第八届“惠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的王国莉显得非常谦虚。年轻的王国莉博士目前是惠州学院的副教授,教学、科研和生产,在王国莉的工作中得到了最好的结合。
■ 教 学
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获多项奖
王国莉2003年从华南农业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就到惠州学院任教。“做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将学生教好,我一直将教学放在重要位置。”王国莉说,不管是博士还是教授,教好学生才是最重要的,所 以,王国莉非常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王国莉在生命科学系任专业教师。对于大学教育,王国莉认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为重要。2004年,在与河北一家葡萄酒生产厂家进行技术合作的过程中,王国莉老师指导学生就其生产的葡萄酒品牌进行产品销售策划,策划作品《长城庄园葡萄酒销售计划》参加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设计竞赛,获广东省赛区银奖,这在当年同级别的院校中,是最高奖项。
■ 科 研
指导企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1998年至今,王国莉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现主持省市级项目4项,获得经费支持20多万元,发表论文20余篇。但她说只有将科研与生产结合才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广东有很多我没有见过的水果,这为我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作为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高材生,王国莉非常关注惠州的农业生产。看到南方的特色水果荔枝味美但因保鲜期太短,影响果农的收入,王国莉就积极想办法改变这一现状。
2004年,王国莉同我市相关企业联合,对荔枝进行深加工,以解决荔枝保质期短的问题。在王国莉的积极参与下,在国内外一些著名专家的协助下,荔枝酒研制成功。目前,我市的荔枝酒生产已经初具规模。
除了积极参与企业的研发和生产,对于菜农的生产难题,王国莉也非常关心。2005年,王国莉带领学生到汝湖一家蔬菜基地调研,发现蔬菜基地的苦瓜非常容易感染白粉病,病害严重时产量最多下降50%左右。然而,菜农喷洒化学农药的控制效果并不理想,面对这一生产难题,菜农无可奈何。对此,王国莉立即展开研究,她发现通过转入外源草酸氧化酶基因,提高苦瓜体内草酸氧化酶的含量可以有效抑制白粉病的发生。于是,一方面,她通过喷洒生长调解剂来增强苦瓜的抗病性,目前这一技术已经成熟,正进入推广阶段。另一方面,通过转基因手段进行分子抗病育种,希望获得对白粉病具有抗性的苦瓜新品种或是育种材料,以彻底解决白粉病危害问题,目前这一项研究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 管 理
主持学报工作成绩斐然
除了教学和科研,从2004年开始,王国莉就开始主持《惠州学院学报》的管理工作。虽然以前没有管理和办刊经验,但现在王国莉将学报工作管理得有声有色。
王国莉刚开始到学报工作的时候,学报编辑部只有一台即将退役的电脑。为了把学报办好,王国莉首先申请更新硬件设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学报工作的门户系统,并完全实现电子化办刊。硬件搞好了,软件更重要,为提高刊物的质量和竞争力,王国莉结合学院办学定位重新树立了办刊理念,开办特色专栏。《惠州学院学报》现已推出“苏轼研究”和“惠州研究”两个特色精品栏目,吸引了国内外很多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投稿,丰富了稿源和提升了质量。目前惠州学院学报稿件的采用率小于20%,刊发了一批真正有深度的好稿件。随着稿件质量提高,学报的影响力迅速扩大。
因为学报办得有声有色,学报在2005年的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评选活动中,获得了“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质量进步奖”;2007年,《惠州学院学报》被中国人文社会学学报学会和地方高校学报联络中心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惠州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王国莉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主编”。
■ 精 神
积极弘扬本土客家文化
虽然王国莉不是客家人,但来到惠州后,对客家文化非常推崇,她到惠州短短几年时间,就对弘扬客家文化做了各种研究和探索。
因为学的是植物学专业,当王国莉发现惠州有很多营养价值很高的野菜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时,她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于是,她多次带领学生到惠州一些大型植物园,调查各种客家悉识的野菜的种类、分布及开发利用情况,然后精心组织学生开展研究,主要探讨客家野菜的良种繁育、营养价值分析和拓宽销售渠道等问题。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她和她的学生们做出了《客家野菜创业计划书》,这一成果获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广东省赛区银奖,也让更多人对惠州野菜有了更多的认识。
另外,王国莉在学报的办刊理念上也以凸显地方特色为主。“惠州研究”、“苏轼研究”等栏目就围绕“东坡文化”、“东征文化”、“东纵文化”、“东江文化”等一系列惠州地方文化进行研究和发掘,这些栏目的文章为提高惠州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 对话王国莉
教好学生多出成果推动生产
记者(以下简称记):王教授,作为一名年轻教授,您非常注重产学研结合,您觉得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怎样处理产学研的关系?
王国莉(以下简称王):生产、科研和教学对一个大学老师来说,既是本分,也是发展自我的惟一出路。推动生产、多出成果、教好学生是最终目的,但这些活动都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科研成果运用到生产才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科研渗透到教学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而生产无疑又为科研提供了研究动力,并为教学提供实践基础。所以说,“产、学、研”结合是我选择发展的必由之路。
记:听说这几年都有您指导的学生在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中获得奖项?
王:对,我一直强调,我们做教师的要对学生负责,教会他们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培养他们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我喜欢在我的教学研究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每次的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和科技作品大赛,我只负责提示和提供他们基本的方法和理念,其余的全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我把这些工作当作是我教学和科研的延伸,是必须付出的,并不要求他们一定获奖,关键是锻炼。
记:您对贫困学生也特别关注?
王:其实这是每一个教师都会做的。在我做班主任的时候,才发现贫困是我们很多学生必须面临的难题,他们的情况甚至令我潸然。我最常做的就是鼓励这些同学自尊自强,通过自己的双手解决经济困难;教育班上的同学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千万不能孤立贫困生;另外就是尽自己力量为他们介绍勤工俭学的机会,必要时给予经济资助。只要我还做老师,这些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因为我是他们的朋友。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李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