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现状为依据,分析了各国华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侧重点,该区域华文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探讨推进区域华教工作,强化合作与分享。
文章摘录如下:
抵达印尼雅加达的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语言教师与教员素质发展区域中心后,我们才发现,参加培训的学员,背景比我们想象中复杂许多。就国籍而言,20名学员中,有一名来自马来西亚,一名来自泰国,一名来自柬埔寨,一名来自菲律宾,其余则来自印尼各省市。其中,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和半数印尼学员具有华族血统,但由于各国政治和语言政策的不同,普通话不一定是他们的母语。以两名来自苏拉威西的学员为例,由于生长在排华的苏哈多时代,他们在正规教育中并没有接触华文的机会,在家中说潮州话、客家话等方言。那普通话是怎么学的?一名来自坤甸(Pontianak)、与我同龄的教师告诉我,他家乡有许多来自台湾的僧侣,他便是在寺庙中学会说“台湾国语”的。
至于那些非华族的印尼老师,其实只有几年的汉语学习经验。除了少数几名曾到中国大陆留学或浸濡,其他的基本上都是通过自修、上课,自学成才而后从事华文教育工作的。对他们来说,一边自我提升,一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学(最少的可能一周只有两个小时课),挑战相当大。
此外,学员们所教导的对象,其语言程度、汉语学习资历、学习动机以及最终希望达致的语文水平,差异也非常大。马来西亚教师任教于国立中学,学生大部分为母语学习者,听说读写都有一定的程度,但由于马国亦在改革华文教学,因此该教师十分关注具有科研为依据的教学法。泰国和柬埔寨教师的学生从小接触汉语,但由于社会中缺乏相关的语言环境,因此听说能力强,识字阅读却有许多障碍,因此教师们关注的是相关的教学策略。至于印尼,有些私立学校自小学开始教导汉语,有些则是高中才将汉语设为外语课的一个选项,而教师们关注的,更多是给学生矫正汉语的发音,以及巩固他们的交际沟通能力。菲律宾老师的对象主要是有意到中国经商的工作人士,因此教学内容自然较注重商业用语、交际礼仪和中国当代的社会文化现状。
师资的语言能力和教学素质参差不齐、某些国家或地区缺乏熟悉当地情况的汉语教师、学习对象的复杂性及其对多元教学法所提出的要求,以及市面上缺少有学习理论依据、融合各国特殊文化内涵并适合不同年龄层学习者的对外汉语教材——这些都是本区域华文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要解决上述难处,除了依赖中国相关机构(如汉办和孔子学院)投入资源、每年外派到世界各地教导汉语的中国志愿者之外,长远来说,还必须考虑如何从教学分享、理论建设、学术研究以及师资培训等环节,促进本区域华教界之间的合作,并发展出可行的专业发展模式。
另外,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旗下的相关部门,又该如何从体制上强化本区域华文教育的规划和统筹,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本区域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研究,具有参考价值。然而,20世纪上半叶的外语学习,大多以殖民历史为背景,与当下汉语教学的国际化大环境是不同的。另外,东南亚各国的建国历程中,往往因为牵涉族群利益与内部政治,间接影响各国政府对华文教育的热忱与投入程度,也是不能轻视的现实。
总之,不论是出于试图传承华族的语言与文化(如马来西亚、泰国以及印尼部分地区),或是中国崛起所提供的商机,华语的学习,确实已在东南亚的某些国家呈现复苏的迹象,并在以前不太重视汉语的国家,形成一股学习浪潮。有鉴于东南亚各国政府与中国之间日益密切的战略、商业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并将其置于区域融合的大背景中,东南亚各国之间在华文教育工作的合作、分享,应该说是大势所趋。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以此作为长远发展的方向之一,由此可说是具睿智的。不过,如何权衡上述提到的各项问题,又该以什么方式推进区域华教工作,这就需要对各地前线教学的深入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周密的规划与各方的协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