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一个沉潜于生活深处的悲情故事
|
来源:北青网 2007-11-11 15:22:00 |
|
这是一个蕴含着巨大的内在能量,却又沉潜于生活的深处而波澜不惊的悲情故事:在一个看似完整、和谐的家庭内部,却因父子两个生命间的摩擦、较量、僵持而暗流汹涌。没有通常习见的暴力、争吵和冲突,那个名叫陈宇的敏感少年,就于这无声暗流的推动之下,做出离家出走五年不回,而且音信杳然的决然行为(见今日本报A3版)。而这一股暗流的力量究竟何以如此强大,或许有着连陈宇本人也未必了然的复杂成因。另一方面,如果不是陈宇的父母在绝望之中找到本报记者寻求帮助,这桩已经延续了5年之久的故事,或许仍将继续沉潜在生活的深处,撞击着这个家庭本已十分脆弱的情感堤坝,却无缘为公众所知。
按照惯常的媒体守则,处理这样的敏感题材,应该隐去当事人的姓名而以化名代之。但陈宇父母寻求媒体帮助的动因,在于求助于社会寻找爱子,于是披露其真名又成为必需。正是由于这样的两难,才使陈宇父母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宁肯以一己私力进行着近乎无望的寻找。而当他们终于于万般无奈之中,决定寻求媒体和社会帮助时,内心却仍然无法放下寻求万全的百般挣扎:“曾经是万般不愿,想这会违了儿子隐身人海的意愿、引他逆反更加远离,也害怕、更是不肯由此给儿子招致舆论的压力。而今所有的顾忌都只能流着泪违心放下……”
也正是鉴于陈宇父母的慎重和顾虑,使我们迟迟不能确定是否要写下一篇评论文字,因为我们不得不顾虑到陈宇是否愿意作为一个话题人物而被他人评说。但既然这个故事已经于无奈之中公开,也就意味着它必然进入人们的关注的视线和思考之中,作为首先获知这一事件的媒体中人,我们希望以一种慎重、理性的态度,表达我们的看法。
事件发生和演进的所有细节,几乎都已呈现在本报记者的报道之中,每个读者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对事件中各个人物的孰是孰非,做出自己的判断。而我们的感受是,这个如此令人唏嘘不已的事件,其演进的过程竟然是那么的平常、平静,而且这种平常、平静的生活在千千万万个类似的家庭中又那么典型,以至于如果不是有了陈宇的决然出走,可能谁都不会注意到这个或这些家庭中可能发生着什么。
按照我们刚刚透过媒体而从教育专家那里获知的理论,每个孩子都是其教育者,首先是父母的“作品”。因此,没有失败的孩子,只有失败的父母。据此,每个读者都可以在感慨陈宇的决绝之余,追问其父母教育的失当和失败。确实,细读陈宇成长过程中与其父母尤其与其父亲的互动关系,若干典型到几乎可以列为案例的细节,让其父亲也开始追悔莫及。
但是,与每个孩子都是其父母的“作品”一样,每个父母又何尝不是他们的父母及他们所置身的时代的“作品”?回顾陈宇父母在陈宇出生、成长过程中所做出的一系列选择和作为,何尝不是那一代人,尤其是那一代被称作“知识分子”的群体共同的选择和作为?无论是继续求学以求事业精进,还是教育孩子自强自立,或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以培养其独立完整的人格,对于那一代在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宏大语境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而言,又有哪一次可以有另外的选择?当一种高度政治化、社会化的思维模式,成为主导一代人的行为准则时,却往往有一些基于本能和常情的东西被抑制或遮蔽。
现在,当陈宇的父母终于因其步入老年而回归到对亲情的本能需要时,他们才有可能对儿子发出无所顾忌的亲情诉求:“爱子之心,天地可鉴!陈宇,你感应到了吗?”
这不是一个因对教育的忽略和无知而导致的悲剧,却更像是一次因高度理性而功利的教育的失败。这不是陈宇父亲一人之误,也不是陈宇一家之殇。让父母更像父母,让孩子更像孩子,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回归到自然的亲情关系,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又是无数“陈宇”的父母,乃至陈宇这一代必须面对的问题。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