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教师职称评定不是“筐”
|
来源: 2008-2-20 11:12:00 |
|
最近的两篇关于教师职称评定的报道让人看了心情特别沉重:一则是浙江温州某区推出新举措,分学校、分阶段推进教师开写博客工作,明确规定将之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一则是为评职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的53名教师集体向不法分子购买计算机等级的假证件。
不知从何时起,教师职称评定变成了一个“筐”,在这个筐里装着教师的年龄、学历、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普通话水平、师德、出勤情况、讲课获奖证书等。现在,这个“筐”里又多了新东西——教师博客、下乡支教等。难怪常常有教师埋怨,职称评定是个“筐”,啥都能往里装。
教师职称作为教师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和实际水平的凭证及物化体现,不仅是一种资格,而且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与每位教师的待遇挂钩。正因为如此,教师们都有晋升职称的迫切希望和要求,然而这个“筐”里的东西太多了,并且滋生出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来。教师为了发表教学论文的要求,花高价钱购买某些杂志的版面;教师职称评定竟成了有的职称评审部门的主要创收项目;为了凑齐证书,想方设法造假。笔者以为,今天的职称评定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弊端,就是“筐”里的东西太多了,导致疲于应付的教师不情愿地交钱发表论文,不得已造假,不堪重负地忙着凑齐名目繁多的证件,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
也许是想解决有限的职称名额与众多教师晋级需求的矛盾;也许想避免给金钱、权力带来寻租的空间;或许是希望培养更多各方面素质都过硬的教师,一些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把尽量多的条件都纳入评定依据中,其实反而冲淡了职称评定的主题,影响了职称评定的权威性与可信度。
对于一个教师是否达到晋级资格的标准,笔者以为,应该把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成果等作为能否晋级的主要依据。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真诚地希望教师职称评定不再是个“筐”。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