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我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材由使用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回归”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设开放的教材,各种新教材应运而生。我国各地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在保证统一的前提下,实行教材多样化是利国利民之举,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想要积极构建的一种崭新局面。但在我国目前相对比较单一的教育体制下,这种理想离现实似乎还很遥远。一方面是教材正在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则是教材使用的陈旧思想不敢开放、不能够开放。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还在于我们的考试制度没有改变的缘故。 笔者认为,使用哪种教材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老师们必须拥有新的课程资源观。传统的语文课程资源意识是狭隘和淡薄的,其内涵往往仅指教科书及相关教学辅助资料,忽视了课外间接或隐性的学习资源,而且对教材本身也缺乏主动筛选和开发的意识。在语文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口号日益为教学界广泛接受,新课标用多种分类来呈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新概念,如根据课程来源列举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根据课程性质来列举自然、人文和社会课程资源等,从而使师生认识到“大语文”这个课程概念的外延是多么丰富和宽广,内涵是多么深沉和厚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塑造者。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广大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应该随着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在相当程度上通过对课程的塑造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