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师进修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高中语文成纸上谈兵 教师不能承受之重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7-10-18 17:08:00
 
    语文老师越来越像理科老师学生难以感受到语文的美 

    高中语文课改能否震开束脚的镣铐

  “我漫步在黄沙上/绝望已充斥了我的心/地球上有多少的土地/有多少肥沃的黑土地/被无情的黄沙淹没……”,这是北京市知春里中学高一(1)班的一节语文课,课的名称为“走进诗的国度”。学完诗歌单元后,老师给同学们出示了几张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画面的了解再运用学到的诗歌知识,尝试着写诗歌,然后在“走进诗的国度”这节课中,学生们进行交流和赏析。

    资料图片:从1951年以来在全国通行的“人教版”语文课本

    这样的语文课在以前的课堂上非常少见,教语文的张老师介绍。

    从9月1日起,北京市正式实施了高中课程改革,“现在上课都按照模块来学习了,新课本变化很明显”,北京市丽泽中学的高一新生小蔡说,“不过,两个星期下来,感觉变化最明显的是语文课”。

    “我现在每次从教室走出来总是心情很好”,北京丽泽中学的语文老师王惠丽告诉记者。

    王老师是个很感性的人,如果课堂上学生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她就会越讲越有激情,如果自己的课不能让学生们活跃起来,她就会“蔫头耷脑”的。

    但是,山东的孙老师却说了一次他尴尬的经历——孙老师给学生讲《荷塘月色》,他让学生们都把眼睛闭起来,希望孩子们在自己动情的朗读中想象作家笔下的荷塘美景,“我想让学生‘享受’语文”,孙老师说。可是课文刚刚读完,孙老师还沉醉在文字给自己带来的美妙感受中时,一个学生却提出:“老师你就直接告诉我这篇课文会怎么考吧”,孙老师的心一下子凉了,“我觉得很悲哀!多美啊,可是学生们竟然不去感受”。

    一直以来,人们对语文课“该变变了”的呼声很大。虽然这些年经常有一些改革措施出台,但是,语文是“老师教着辛苦、学生学着叫苦”的状况并没有实质的改变。

  文学混同语言美丽的文字支离破碎

    “学生不爱学语文其实是有原因的”,北京丰台区一所普通中学的吴豪老师说,当分数的地位在学校、家长心目中越来越高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越来越向理科老师看齐了,把文章分解再分解,然后给每个字都要找到一个确切的‘值’,给每个句子求得一个‘解’,每篇文章这样一字一句地分析,最后得出一个‘正确答案’”,于是,老师们把上课的很大一部分时间用来“抠”字、“抠”词,分析篇章结构。

    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语文教师顾老师说:“我们语文课的一大弊端就是每篇课文都从头分析到尾,每本书也从头分析到尾,没有时间去感受文字的魅力”。

    “我经常会觉得很痛苦,痛苦于感受不到职业本身带给自己的尊严,痛苦于不能把自己认为最美好的、最应该给学生的东西教给学生”,吴豪老师说,“如果按照惯常的讲法,一篇课文大概有两到三个课时”,吴豪老师介绍道,第一节课他首先会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测验上一课的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然后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这大概要花20分钟左右的时间”,接下来会读一遍课文,剩下的时间大概可以串讲一个自然段。第二节课的大部分时间会用来串讲课文、讲解语法知识、分析写作手法,还要用一部分时间处理课后的练习题、思考题。“学生享受美的时间就这样被一点点地挤占掉了”。

    “问题在于我们是把语言和文学混在一起了”,山东省泰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孙善利老师说,语言是工具性的知识,更为基础,“是科学的、理性的、冰冷的”,文学则是人文性的知识,“是情感的、感性的、温暖的”,现在两种知识混在语文课一个课堂上来完成,老师讲解一篇课文,刚刚把气氛烘托起来,就要停下来讲语法、字词,一部作品就“这样断了‘气’”,孙老师说。

    在这样一个“忽冷忽热”的课堂上,美丽的文字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语言,学生们渐渐失去了对美丽文字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知识难以应用语文课成了纸上谈兵

    语文课确实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课程,但是现在老师们却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语文的工具性上了。

    既然语文课变成了语言知识课,那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事实并非如此。

    “反反复复地语言训练却没把语言训练好”,孙善利老师说。

    学生们学习了12年的语文却写不出一份像样的通知书、请假条由家长代写、读不懂说明书、看不明白合同书,“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北京市一个普通中学的廖老师说。

    “人们学会使用工具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实践而习得,学习语言也一样,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我们却是把学生们关在教室里一遍一遍地讲授”,孙老师说。

    北京有近40年高中语文授课经验的左老师回忆起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左老师去听一位年轻教师的作文课,课的内容听起来很不错——让学生的作文写出波澜来。“这位老师不停地讲‘什么是波澜’、‘什么时候运用波澜’、‘写出波澜的好处和意义’,可是孩子们没有经历波澜怎么能体会什么是波澜?不让孩子们动手练习他们怎么能写出波澜?”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左老师仍然说得很激动。

    “语文课的又一弊端就是太注重知识的讲授了”,特级教师顾老师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知识第一”的误区,也就是以知识为出发点同时也以知识为落脚点,“其实语文中有许多知识是需要转化为学生行为的,比如写作技巧、欣赏方式等等”。

  课堂遭遇应试语文课离本真的语文越来越远

    其实,并不是语文老师们不想让自己的语文课“美”起来。

    “我最怕给学生讲语法了”,北京市西城区的石老师说,“每次上课都是老师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听得浑浑噩噩,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昏昏欲睡”。

    不少老师反映,很多年轻老师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是充满激情的,总希望学生能在自己的课堂上既能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字所带来的愉悦,同时又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但是,过不了几年就会走到其他老师的老路上了。

    这是为什么?

    “只要一排队一切都完了”,孙善利老师说。

    孙老师回忆自己当年在中学当语文老师的时候就是如此。孙老师很喜欢文学,所以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像自己一样享受到文学带给自己的莫大的精神满足。“最初还好些,后来同年级的几个老师开始暗中较劲儿,自己就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了,再后来开始全年级考试分数大排队了,我一下子觉得不能不变了,不是怕自己排名靠后面子上过不去,而是怕耽误了孩子们的前程”。

    于是,孙老师开始变了,变得像其他老师了。开始为了分数而教学了,开始考什么教什么了。

    这些改变孙老师还能接受,让他最痛苦的是,一旦开始改变就像推倒了一副多米诺骨牌,改了一步紧接着就会改第二步,越改速度越快强度越大,而且看不清方向和终点。“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正在教学生为了得好成绩造假”,孙老师说,“我震惊了”。

    与孙老师承受着相同痛苦的还有厦门的谢老师。

    “语文是有意思的,语文老师也是有意思的,但面对当前的语文考试时,便都没有意思了”,谢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

    谢老师是个很有“点子”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他组织学生编写《个人周刊》、做名著导读、每天课前有3分钟演讲、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总之,只要是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活动我都尽量组织”,谢老师说。

    但是,面对越来越“惨烈”的应试竞争,谢老师开始妥协,“高一、高二的语文课我仍然侧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人本化的教学。但是到了高三,一切都停止,就像收麻袋口一样,向应试教育的方向使劲收口”,谢老师说,“不这样不行呀,学生要成绩、学校要成绩、家长要成绩、我要饭碗”,谢老师很无奈。

    北京今年的文科状元曾经对记者说,千万不要小看应试训练,那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系统训练,就连作文这样主观性极强的部分,老师们都能找到相应的训练办法,“文章第一段写什么、每一段第一句写什么、每一段中间写什么、怎么结尾都有非常标准的写法,只要照着老师给出的办法一套,作文分数至少不会低”,这位状元说,“我们称这种作文叫‘新八股’”。

    在应试的压力下,语文离它本真的面貌越来越远了。

    全国实施课程改革的地区已经越来越多了,很多人都期待课改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顽疾,不过要想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应该是从某项运动开始的,正如北京育才学校的樊颖老师所说:“教材的变动不是改革的根本,真正带动老师们变起来的是教育观念。”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杏 坛 书 架 关 注 成 长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教育服务
·在好老师和跟谁学之间划上..
·孔令义:书法艺术应在科学..
·山东高青县田横小学女教师..
·广西:3年内将投入60亿元发..
·改革开放30年:八大变化见..
·警惕: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
·石家庄市直各局深入开展主..
·葫芦岛:特殊的国防教育宣..
·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学生滑..
·利川着力抓好廉洁征兵教育..
更多..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