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北京化工大学:凝练内涵 构建特色专业高地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08-11-25 10:12:00 |
|
学科专业建设是大学的发展之本。北京化工大学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着眼于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发展工科优势,以化工和材料为特色,形成了理、工、经、管、文、法、教育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构建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学科专业管理机制
北京化工大学一方面大力推行学科专业改革,另一方面建立学科专业优胜劣汰的调整机制,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学校提出的发展方向是:一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要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三要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四要适应学校的文化传统与实际。学校依托学科优势,按社会需求拓展窄口径专业,提升学科专业的生命力。例如,将专业面窄的材料保护专业并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把高分子材料、橡塑工程、复合材料和高分子化工4个窄口径专业整合成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校还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专业,用信息技术改造化工设备和机械等老专业。同时,学校加强“信息与计算科学”和“应用化学”等基础专业的建设,增强其对新学科、新专业、新知识领域的衍生与辐射能力、支撑作用。学校从1985年开始适时地增设经管类、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扩大了学校的服务领域,也为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学校实行本科专业“末位淘汰制”,对于生源质量差、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低、科研水平不高、不是学科整体架构必需的专业,采取黄牌警告、限期整改直至停止招生等措施。
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专业柔性
北化大自1999年起开始探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之路,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广交叉、多综合、重能力、倡创新、兴人文、健身心”的原则,尝试走出一条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设置主线,把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和学科方向课程整合为一体。在此基础上,2004年学校又增加了课外素质拓展和创新实践课程。 新的课程设置加上主辅修专业制,力求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扩大其适应面。例如,获2001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宽专业”培养模式是以原有的高分子材料专业为中心,向上拓宽到高分子化工,向下拓宽到高分子材料加工,横向拓宽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覆盖了高分子材料从合成、加工到应用的全过程。
学校提倡开展按大类或按学院招生,学生进校后自主选择专业或方向的改革试验。目前学校按大类招生的专业已有生物工程类等6大类、14个专业。
创建示范专业,集成建设科教基地
学科专业的系统提升需要若干个支撑点。在“十五”期间,北化大选择了办学历史长,具有国家或北京市重点学科支撑的、特色鲜明的10个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争取创建4个国内示范专业和6个校内示范专业。 由于学科专业是有序发展的,各学科专业间相互支撑,这样就可以系统地构建校、院、系三级学科专业软硬件平台,实现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
近年来北化大加大了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一批校级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建成了分析测试中心,所覆盖学科专业都能受益。
学校另一建设重点是基础课程教育平台,几年来学校建设了化学、物理两个国家级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了数学、电工电子、机械基础等校级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北化大还按受益面广、综合开放的原则建设了一批实验教学中心,现建有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学、物理、化学、电工电子、外语语言、化工、材料等9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各学院建设了各自的院级实验教学中心,按一级学科建设了计算机系统与通信、自动化与测控系统系列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实验平台。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