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关注大学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是谁?让大学校园“群魔乱舞”
来源:天涯社区     2005-11-22 15:53:00
 

不负责的“小媒体”

据了解,中山大学医学院性医学科选修课前晚首次开讲,受到学生们的热烈追捧。原本只有40个选修名额的课程报名者超过160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因为这是广东高校首开的《性医学》课程。就是这样一则简单的事情被某门户网站报道后,赫然挂在首页上,题目更是夺人眼球——《广东一高校首次开设性学堂女大学生认真记笔记》。一位学子看过标题之后责问:“女大学生认真记笔记”怎么了?上课记笔记不是很正常吗?值得放到新闻标题里加以强调吗?

本来是一则普通新闻,结果因为标题中的“女大学生认真记笔记”使其变成了热门新闻。不难发现,其下网站推荐的一些社会新闻,标题中大都带有“女子”“少女”等字样,如果再加上“大学生”无疑更会惹人瞩目。

“女性文化本来就吸引人,女大学生的劣迹就更能抓人眼球了。”北京的一位娱乐新闻记者最近坦言,自从有了“眼球经济”的概念,为了生存,新闻的写法也有了很大变化,为了争夺眼球,不得不把一些大学生敏感的话题,用最敏感的词汇表达出来。有时候,甚至于不惜夸大其词,把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小事变大事,把枯燥的也变成性感的等等。

有教育人士指出,媒体的报道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以各种“另类”却不一不定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来满足受众心理,吸引受众注意力。社会关注性很高的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些奇特现象也就成为了媒体竞相报道的题材,甚至于有些媒体对严肃话题也不负责任地采取了娱乐化的态度。

探究大学生妖魔化现象

大学生群体确实存在着各式各样令人费解且值得反思的问题,也需要心理上的疏导与指引。而另一方面,当我们看着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不仅鲜有赞美之辞,而且负面报道层出不穷时,我们也不禁生出疑惑——大学生群体的问题现状真是如此不堪吗?我们的认识是否存在偏差呢?面对众人的疑惑,有关专家如此解释:

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的问题之所以引起很大的反响和普遍的关注,是因为这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在以前大学校园是没有的。这是由于我们所处的转型社会比较特殊,各个方面的变化冲击都非常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一些问题不足为怪。

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之所有如此高的关注度,是由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很高,即便只是出现一点问题也是难以容忍的。社会把大学生看作是社会的精英、优异人才、社会的栋梁、国家的接班人。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看法,所以才对大学生出现了一些跟主流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规范相吻合但却不太切合现实的偏高的期望、判断和指责。当大学生群体当中有一些跟这样的期望和判断有偏离的行为出现的时候,会引起社会过分的关注。由此就产生了种种的问题,包括一些猜测、夸大渲染,甚至是妖魔化。以前由于某种社会转型变迁的过程中的意识形态或是政治方面的影响,使大家不能够很客观地看待大学生,现在是由于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的需要,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社会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学生的期望。

第三,从媒体方面看,也许媒体在主观上并没有想要“妖魔化”大学生,但是在客观上却出现了这样的效果。在中国,虽然大学生已不再像以前一样拥有“天之骄子”的尊贵地位,但是社会公众仍然对大学生有很高的期待值,受众关注度高,因此也具有了很高的新闻价值。于是媒体对大学生的一些个案问题大肆报道,一些原本属于个人自由的选择也被当成是大学生堕落的证据,客观上误导受众将个别案例当作是群体行为。

实话实说:

●妖魔化大学生的“七宗罪”“九宗罪”现在是媒体热炒,众说纷纭,好像昔日的天之骄子一下子成了素质低下的社会垃圾。这些参与热炒的媒体记者,良知何在,道义何在?他们难道忘了他们也曾经是这一群体的一分子吗?大学生是一个群体没错,但这是多大的一个群体呀,一两个人或者少数人的不足过失可以放在所有人的身上吗?期望一些媒体一叶障目的报道还是少些吧!

●出了一个清华学生刘海洋喂狗熊硫酸,好象整个大学生都缺乏人文精神,缺乏爱心了;出了一个马家爵,好象所有的大学生可能都有心理障碍了;有个博士跳楼自杀了,居然有人问:博士是用来自杀的吗?

●现在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妖魔”大学生的文章,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对于不是大学生的一部分人(不是所有人)来讲,看这样的文章,捧这样的文章,无疑可以提升自信——“大学生还不如我呢!我比这些大学生强!”第二,对于那些曾经的大学生的(不是所有人)讲,尤其是早些年毕业的——“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我们那时比他们强多了。”也会喜欢看这样的文章。第三,大学生毕竟是少数,尽管现在大学生多了,也还是少数。毕竟那么多人都渴望着上大学,而又有那么多人上不了,看完这样的文章后,或多或少可以阿Q一把。第四,对于那些媒体既找到了卖点,吸引了眼球,又把玷污象牙塔的责任推在了大学生身上,真是一举多得。

(文中穿插了网友和专家的观点,如有得罪请海涵)

<<上一页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杏 坛 书 架 关 注 成 长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教育服务
·在好老师和跟谁学之间划上..
·孔令义:书法艺术应在科学..
·山东高青县田横小学女教师..
·广西:3年内将投入60亿元发..
·改革开放30年:八大变化见..
·警惕: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
·石家庄市直各局深入开展主..
·葫芦岛:特殊的国防教育宣..
·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学生滑..
·利川着力抓好廉洁征兵教育..
更多..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