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高教名师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纵横涂抹夺造化 异彩点点见禅心 ——记中国书画名家、曲阜师大教授杨象宪
来源:宁海新闻网     2009-5-23 14:25:00
 

杨象宪

  ●应文天

      三十七年前,我在宁海县委宣传部任职,因工作关系,结识了刚从浙江美院调入文化馆工作的杨象宪,并成为好友。后因高校恢复发展需要,他受聘去山东执教。虽然时隔多年,但他的温文儒雅仍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中。人生难免会有坎坷,有的人能更冷静面对,意志坚强;但也有人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杨象宪体现的是前者的积极人生。时下他是中国书画艺坛公认的名家,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曾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和美国纽约州斯得哥尔摩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杨象宪1937年2月出生于宁海县城关的一个教育世家,其父杨其华先生育有四子二女,除了次子英年早逝外,其他五个子女皆继承父志从事过教育工作。特别是小哥杨象富,1952年宁海中学高中毕业,成绩出众留校任教,后任业务副校长,1981年即被省政府批准为中学特级教师,二次受国家教育部等的聘请参加全国高考和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命题工作。几十年来,先后在20余家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两岸出版专著40余本。在海内外教育界有很大影响,台湾《浙江同乡》称杨象富为“教育界的奇才”。

  追溯杨其华先生家境,少年时代在县城“正学小学”念书,时任校长徐抚九,以经学和诗画闻名全省,曾任杭州育英书院(杭州大学前身)首任院长,是杨其华的亲舅舅。家在冠庄的潘天寿先生当年也曾求读于“正学小学”,与杨其华先生为同校同师同年同窗,往还密切。后潘天寿先生去外地读书,成为中国画一代宗师,杨其华先生则在家经商,为宁海商界代表人物,也是热心义学的著名人士。

  杨象宪受家庭及亲缘环境的熏陶,自幼爱好绘画。在宁海中学读书时就作了很多花鸟之类的国画,有时还由其父寄给潘天寿先生指点;1959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主攻花鸟。

  由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陆维钊等名师亲授,杨象宪专业突出,全校闻名。美术评论家夏春明在新近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初进美院时,他则正是众所周知的潘老高足了,惟见其书画面貌与潘老极为相似,以我们的识见自是分辨不得。”杨象宪的多幅毕业创作被文化部入选出国展出,毕业后留校任教。

  可世事难料,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国画,被视为“封资修”横加砍杀,杨象宪在美院无事可做,无奈于1971年调回到宁海县文化馆工作。在此期间,杨象宪也受过一些委屈,但他无怨无恨,勤奋学习,埋头工作。不能作画,就搞群众文化工作,后又改行搞摄影,上山下海跑遍全县各个乡村,摄制了很多优秀作品,馆领导专门为他举办了“杨象宪摄影展览会”,其中《东海前哨》等两幅风光照被选入“浙江省摄影展览会”展出。这也为杨象宪以后国画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万象更新,国画艺术又迎来了明媚的春天。杨象宪欣喜万分,经馆领导同意,在城隍殿后院隔出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小间作为画室。因为楼房下面是人声鼎沸的菜市场,故被称为“听市楼”。从此他又废寝忘食,日以继夜专心作画。大凡画卷上印有“听市楼”闲章的,均属这一时期创作,后来还选大小画作150余幅举办了“杨象宪国画展”,展示了潘老高足花鸟画卷之风采,轰动缑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杨象宪于1981年受聘调往曲阜师范大学。象宪不愿出门,不爱讲话,不去四处交往,只是在孔圣人之乡默默地教书,回家作画,像一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质朴农人,在国画艺术的田野中勤奋耕作。二十多年来,他先后由中国艺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等出版《杨象宪画集》、《杨象宪扇面作品集》、《花鸟画名家杨象宪》等专辑七本、合辑十余本。己丑年新春,他兴之所至,绘就三十本《花鸟册页精品集》,能令读者于掌心把玩之际与绘者进行心灵的深度沟通,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全国美术界的各大报刊先声夺人,刊登他的画作和有关评论文章难以计数。如国外出版的《神州画坛》二00九年第一期,刊登了张仃(原任中央工艺美院院长,离休干部,老画家)、杨象宪等五位名家作品,杨排名第二,刊登精品画卷九幅,向国外美术界介绍他的作品。

  为庆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山东省举办“中国画看山东”展览会,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巡回展出。杨象宪之作首列其中。2002年、2008年、2009年在济南市展览馆、曲阜孔庙等地多次举办过他的画展,规模最大的一次是2002年在山东博物馆举办的“杨象宪画展”,展出作品达二百余幅。济南军区司令、山东省政协主席和两位副省长到场祝贺致词,出席开幕观众逾千人。宁海县由政协副主席张位胜、县美术家协会主席陈林干等六人组团,代表家乡各界人士至曲阜祝贺。

  杨象宪的书画在国外也颇有影响。曾于1992年7月——1993年5月在美国、加拿大举办过三次个人画展和学术交流,被纽约州斯得哥尔摩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兼授绘画与书法。

  杨象宪家学深厚,师出名门。而他仍十分注重对传统经典的学习。他认为前人在国画尤其是花鸟画上的成就极高,写意花鸟画方面,古人的笔墨趣味、画面意境已形成难以逾越的高峰。学传统方知其难,亦知其好。对古人的精华博览旁收,历溯文人画之传统,故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他学古而不泥古,在他看来,世上万物均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变化,在变化中去求新、求真、求实。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艺术家唯有躬行实践,与时俱进,审视当代,才能确定自己的发展走向和对未来的预测。故他走出画室,到山川田野观察山花野草,体验风雨阴晦与风和日丽中花草的不同情态,享受大自然的呼吸。早年他甚喜画紫藤、枇杷,每当回家探亲,常约画友去庭院、果园写生或观察物形,在《花鸟画名家杨象宪》画集有三十多幅精品,大都系写生创作。只有深入物理,才能“曲尽物志”,达到“物我交融”,使笔墨更富有个性。他的写生也得益潘天寿先生的教导,他回忆:“潘先生非常注意写生,他常常说,年纪越大就应该越讲究,越老应该越注重写生。”去年,他邮寄给我一册《杨象宪扇面作品集》,我爱不释手,不知翻阅了几遍,每页画面清秀超逸,形态逼真。笔法线条流畅老练,墨色匹配协调,富有神韵,给人美的享受。据说是他在身体欠佳状态下,买了好多花,还去拍了一些实景所创作,于济南美术馆展出时“好评如潮”。

  “清淡超逸,妙趣横生”是杨象宪作品又一特点。笔者认为一个成名的画家,必须是“绘画专心,心在画中”。画与作者的性格、人品密切相连。杨象宪笔下的花鸟大有不俗的格调,这一方面受益于浙江美院潘天寿等恩师的严格要求和敬业“防俗”的教导;另一方面也是他注重于自身素质修炼,达到“心静不随流水转,意闲还笑白云飞”的境界,从不把精力放在赚钱和炒作自己上。“清淡超逸”更是他构筑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主旨理念的体现。有一位著名的文艺评论家看了他的画后这样评论:“无污染,功力好,格调高。”而陆抑非先生曾托人给他捎来一幅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不能不说是对他的艺术的莫大肯定。

  书画同根同脉。以书入画,弘扬书道,则是杨象宪绘画艺术另一大特点。对书法在国画创作中的作用,杨象宪很早就有深刻的认识,还在青年时期,他去潘天寿老师家探望,发现高龄的大师仍在临池不辍,天天习练书法,这使杨象宪深受启发,意识到了书法的抽象笔墨对写意画创作的根本促进作用。到曲阜师大任教后,学校想请他兼教书法课,这正合其意,借此整整练了七年书法,真草隶篆样样涉猎,终使自己的书法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美术报山东工作站于释然、铁军二位艺术评论家评论他“书风自由,生动活泼,节奏优美,与画面相得益彰,颇有韵致”。所以在观赏他的绘画作品同时,一定要静心赏析他的画中书意,可得到更多审美的愉悦!

  杨象宪为人淡泊,正直谦逊,行事低调,不追求“时尚”题材,也不去计较个人名利。为了勉励自己,他将自己的艺术追求,寄予自己的一方方常用闲章上,如“雕虫”、“滴水轩”、“蜗步楼”、“听市楼”、“寸心知得失”等等,有艺术评论家评论说:“从这些印文中明显看出他随遇而安的性格和远离纷争的大隐大悟之心态”。最后,笔者借用艺术评论家于怀峰先生的一首诗,以祝愿象宪老弟艺术之树长青,健康长寿:挥毫夺得百卉春,杨家笔墨一时新。纵横涂抹夺造化,异彩点点见禅心。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杏 坛 书 架 关 注 成 长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教育服务
·在好老师和跟谁学之间划上..
·孔令义:书法艺术应在科学..
·山东高青县田横小学女教师..
·广西:3年内将投入60亿元发..
·改革开放30年:八大变化见..
·警惕: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
·石家庄市直各局深入开展主..
·葫芦岛:特殊的国防教育宣..
·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学生滑..
·利川着力抓好廉洁征兵教育..
更多..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